新新聞》後瘟疫時期各國思考和中國經濟脫鉤

2020-05-16 11:00

? 人氣

再以呼吸器為例,中國被視為呼吸器生產大國之一,占全球四分一產量。這是因為中國組裝成本低,中國廠商進口呼吸器核心零組件和操作軟體,再組裝為整機出口全世界。顯而易見,在中國組裝的呼吸器雖然打著“made in China”的字樣,在貿易結算上是「中國出口的呼吸器」,但不能與傳統觀念中的「中國的呼吸器」相提並論。在整個生產過程中,中國企業在利潤鏈上可能只是不大的一部分,但偏偏由於最後一步在中國完成,就可以被中國政府控制。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在疫情期間,中國或明或暗地阻止醫療用品自由流動,把「在中國生產的商品」一律視為「中國的產品」,並以此推進自己的議程。比如中國大打口罩、呼吸器外交,把出口這些產品視為一種恩賜,要求外國感恩中國。各國受制於疫情,不得不對中國低聲下氣,要領導人親自向習近平打招呼,才能獲得中國的出口。美國企業把在中國製造的口罩出口到美國,還得接受中國以「嚴格管控出口產品質量」為名,一再拖延。

美企賺快錢上癮,撤出中國難度高

根據中國的國內法甚至國際法,也不能說中國的做法沒有法律依據,各國確實有主權去管理境內生產的商品,如果一國動用「緊急狀態」之類的緊急法案,也可以管制商品的出口。問題在於,如果另一國同時宣布緊急狀態,要求管制該國資本在海外生產的產品,也並非無理。那麼雙方應該以「資本所屬國」還是「生產所在國」為準?在國際法上這似乎是一個盲點,至少筆者找不到相關條文或案例。

美國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AP)
市場多次傳出有美國企業計畫退出中國,但電動車大廠特斯拉(Tesla)執行長馬斯克卻大張旗鼓到中國設廠。(AP)

但現實就是,爭議歸爭議,生產所在國近水樓台,實際上擁有了管制權。無論如何,疫情凸顯了製造業全球化中「無國界」的理想,和商品實際是「有國界」、而且會被最終生產國「主權化」的矛盾。

對美國這樣的資本所屬國而言,這比一般意義上的「卡脖子」更令人懊惱。在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無法生產某樣必需物資(比如中國需要石油、日本需要軍火等),於是被生產國卡脖子無話可說;現在的情況卻是,本來可以自己生產,但出於成本利潤等原因放到另一國生產(甚至有時只是差最後一步裝配工作),最後反而被卡脖子。除了怨本國政治家太蠢、本國資本家太貪心,還有什麼法子?

客觀而言,製造業全球化對全球經濟增長發揮過重要作用,但在「物權」與「主權」的關係未能釐清,而且資本所屬國無法保障自己資本產出的商品能自由流動的情況下,各國將不可避免地要重新檢視全球化生產的邏輯。

當然,美國要從中國撤出製造業的難度相當高。可以說,美國企業在中國賺快錢、賺大錢,有如服食鴉片一樣已上癮,早期被中國勞動力的低成本吸引,現在還被中國日漸壯大的市場吸引。中美貿易戰進行兩年多,川普多次鼓勵美國企業回流,市場也多次傳出有美國企業計畫退出中國,但大多說的多,真正退出的少;反而還有美國明星企業,如特斯拉(Tesla),大張旗鼓到中國設廠。

其實美中貿易戰雷聲固然很大,但美國的訴求,本來就是幾方勢力拼湊起來的大雜燴,目標自相矛盾。今年一月初,美中達成的貿易戰第一階段協議中,還要求中國進一步開放市場,便利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這豈非鼓勵美國企業繼續進軍中國?

因此,如果瘟疫能給美國政商界當頭棒喝,真正地讓他們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不幸中得到教訓,亡羊補牢,猶未晚矣。

從不自願的準脫鉤狀態步入全脫鉤

日本在二○一二年後,由於和中國的釣魚台爭議,在日中冷戰期間,和中國經濟脫鉤化,很多日資退出中國,轉移到第三國或乾脆回到日本,日本經濟並未見大損。現在日本又推出政策,補助日資企業撤離中國,開始第二波脫鉤潮。日本的經驗可以給美國借鏡,川普應該打電話給安倍請教一下。

瘟疫給美中經濟脫鉤化的另一個利多,是疫情期間世界各國的經濟活動和互相的經濟來往都大幅減低。全球處於一個不自願的「準脫鉤」狀態,這降低了脫鉤的難度。關鍵是在經濟重開之後,不能貪圖眼前利益,要制定長期的策略。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