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後瘟疫時期各國思考和中國經濟脫鉤

2020-05-16 11:00

? 人氣

武漢肺炎使全球航線斷光光,近來疫情趨穩,開始有國家的航空業部署重啟。(AP)

武漢肺炎使全球航線斷光光,近來疫情趨穩,開始有國家的航空業部署重啟。(AP)

二○二○年瘟疫堪稱當代史上轉折點。無論疫後國際秩序如何改變,美中全面交惡似乎難以避免。在「前瘟疫時期」,美中錯綜複雜的經濟連結被中國宣傳為「美中關係的壓艙石」;但「後瘟疫時期」,這塊壓艙石可能就石沉大海了。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商業邏輯被國家需要取代

疫情對全球化經濟體系當頭棒喝,令人警覺全球化經濟體系存在極大弊端。全球化經濟活動分為五個維度:全球化貿易、全球化生產、全球化資金流動、全球化人員流動與全球化資訊流動。全球化生產或製造業全球化是疫情衝擊最嚴重的維度。

這裡要討論一下製造業全球化的邏輯。製造業全球化把原先在一國的設計、採購、生產、銷售、售後服務等工序分散到不同國家,以節省成本。一開始,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把廠房搬到開發中國家生產;進一步,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轉型為負責設計、原料採購、品牌管理、推廣、銷售,把生產技術授權和轉讓給發展中國家的廠商代工(OEM);再進一步,有的公司甚至只負責品牌,連設計也委託代工(ODM)。

也有一些已開發國家製造業轉型為利潤較高的上游企業,專門提供科技含量高和利潤高的核心零組件,把下游整合和裝配等「最後一步」讓給開發中國家的企業。

製造業全球化是自由主義的產品。經濟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強調生產過程中的比較利益優勢;國際關係上的自由主義強調國際協作,把整個世界視為一整體,追求共同利益。這意味著,在地理意義上一個國家土地上生產的商品,並不能簡單地視為「這個國家的產品」。在製造業全球化的邏輯中,每個國家都有責任按照商業規則,不加限制地讓商品流通。

但遇到疫情,這套邏輯就出現問題,商業邏輯被「國家需要」取代。各國實施形形色色的管控醫療物資政策,例如美國動用《國防生產法》(Defense Production Act)管制醫療產品不得輸出國外,即便運送海外的船隻已出發,也立即被召回。美國的做法雖引起軒然大波,事實上,疫情期間對醫療產品的管控最嚴重的是中國,而非美國。

武漢肺炎:中國各地拚復工(AP)
中國身為名副其實的製造業大國,把「在中國生產的商品」一律視為「中國的產品」,並企圖以此推進自己的政治議程。(AP)

製造「無國界」,商品「有國界」

做為製造業全球化最大得益者,中國是名副其實的第一製造業大國,在醫療物資方面,中國更是生產醫療物資最終產品的大國。以口罩為例,中國占全球生產量一半,包括低端的普通醫用口罩和高端的N95口罩。不少外國廠商在中國建立工廠,比如美國的3M在上海設廠,生產口罩不但供應中國本土市場,更供應全球市場。從所有權說,美國企業在中國設廠生產的口罩應屬於美國企業;如果把美國企業看做「美國的企業」,那麼美國企業在中國生產的口罩,在理論上不是「中國的」,而是「美國的」口罩。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