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電影節「十年,再見楊德昌」專題活動於9日在桃園光影電影館開幕。桃園市長鄭文燦、導演柯一正、編劇小野、製片余為彥、混音師杜篤之、導演鴻鴻,與導演王維明,皆一同出席這場活動,一同回憶導演楊德昌對他們各自的影響及趣事。另外,促成「電影製造歷史」單元的台北歌德學院,也由院長羅岩代表出席,該單元所選映的影片,呈現不同政權之下,人民生活受到政治外力影響的故事。
歌德學院是推展德國文化的重要機構,推廣德國電影不遺餘力,而關於「電影製造歷史」這個節目,羅岩表示,德國跟台灣一樣有相當豐富的歷史,並表示轉型正義的意義對台灣人及德國人來說,是比較重要的。羅岩指出,在這個項目大概有8部電影,除了有2部德國電影外,另外6部分別來自韓國、台灣、中國大陸以及日本等國家,希望台灣大眾會對此感興趣。羅岩並表示,轉型正義的重要性是很大的,希望影片可以給台灣觀眾很新的感覺。
「還沒有懂你,你就走了」 小野要跟楊德昌說「對不起」
剛從香港國際電影節「十年再見楊德昌」活動回來的編劇小野,一出場致詞,便將拿回來的一本特刊送給鄭文燦,感謝市長願意幫忙辦楊德昌這場活動。
談到楊德昌,小野表示,跟他一路從吵架到分手,從來沒有把對方當作朋友過,從他走之後,才認真看他的電影,如果要對他說一句話得話,想跟他說一聲「對不起」,「因為我還沒有懂你,你就走了」。
「楊德昌不只屬於台灣」《牯嶺街》香港放映 1300人座無虛席
另外談到歌德學院,小野表示,自己當年學成返台後,在德國文化中心看了一系列德國新浪潮電影,包含荷索、法斯賓達和溫德斯等人的作品,並感嘆台灣電影和德國電影的差距。然而,沒想到幾個月後,他就與導演楊德昌、侯孝賢及柯一正等人開始了台灣新電影運動,而且意外地發現兩者的創作脈絡是如此相似。小野表示,台灣電影的風格跟德國新浪潮很像,在歷史的轉型正義跟壓力下,台灣戰後嬰兒潮的心情,跟德國新浪潮導演的心情是一樣的,也因此,小野向歌德學院說了一句「謝謝你」,「因為你們啟蒙了我對電影的新觀念」。
小野也提到,香港國際電影節放楊德昌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時,1300個人的位置全部坐滿,小野指出,楊德昌不是屬於台灣一個地方的,他在香港也有很多崇拜者,還有很多從中國大陸來的人也很崇拜他。小野有感而發地說,看到那麼多人喜歡看楊德昌的片,真的很感動,也因此,當桃園電影節願意辦楊德昌影展,便傾全力找相關資料。小野也表示,楊德昌很喜歡用手稿跟他溝通,因此他保留了很多原稿,並為了這次影展全部拿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