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電影節「十年,再見楊德昌」活動於9日在桃園光影電影館開幕,並於下午舉辦「我所認識的楊德昌」講座,由藝術總監、導演吳乙峰主持,訪問當天到訪的影人,包含導演柯一正、編劇小野、製片余為彥、混音師杜篤之,導演鴻鴻,以及導演王維明。每一位到場的影人,剛好都是在不同時期認識導演楊德昌,並一同來拼湊「楊德昌」這塊巨大的記憶拼圖,除回味當年從「楊導」身上看到的堅持外,也聊了許多拍片過程的趣事。
導演王維明表示,當初是高中時期被《恐怖份子》震撼到,但其實沒想過未來要走電影這條路。談及與楊導的相遇,王表示,是在大二的課堂上才認識楊導,並慢慢開始幫楊德昌處理一些雜事,幫他開車、買東西等等,而因為在楊導身邊沒有太重要的創作工作,陪伴他的過程其實是很輕鬆的,就這樣一路跟他工作了10年。
王維明:楊德昌的影響,會在很多年後的創作中慢慢出現
王維明表示,楊德昌的影響都在事後,都在未來的創作中慢慢出現,也因為這樣子,對他的懷念就特別的深。他回憶當年自己正是血氣方剛的時期,楊導又有很高的要求,兩人常常會有許多衝突,但現在回頭來看,正是因為楊導如此堅持自己的創作,每個細節都沒辦法放棄,才會有這麼好的藝術成就。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製片余為彥表示,到了現在這個年紀,開始對某些數目字特別敏感,並表示2017年對他來講是最大的驚訝。1981年剛跟楊導去日本拍「1965年的冬天」,當時的男主角是徐克導演,在3月份時,他們還跑到高山去拍雪景,還要身兼徐克死掉的替身。
余為彥:36年前認識楊德昌,36年後又因電影重逢
余為彥表示,非常巧合的是,在去年的11月份,他又碰到徐克導演,要在台灣拍一部片。在2017年的2、3月份,他跟徐導演拍完了這部片子,而最巧的是,日本的發行商3月份又重新把《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4個小時的片再次發行,因此又帶張震去日本宣傳。所以今年3月份,他突然一想,這正是當年同一個月份,第一次認識徐克,第一次認識楊德昌,而36年後,他們又因為電影而重逢。余為彥表示,好像常常發生一些狀況,就必須跟這部片有一些關係,真的是很特別的感覺。
導演鴻鴻表示,是楊導讓他知道什麼是電影,他跟楊導學到,「電影是為大螢幕拍的。」在楊導那邊,所有細節所有層次都非常重要。跟在他身邊時,都覺得他的鏡頭太啷、太遠,是後來到電影院才知道,其實大螢幕很多細節都看得很清楚,既要看到主體,又要看到整個環境,什麼地方要暗一點、灰一點,其實全部都有彼此的照應,因此構圖上是非常飽滿的。楊德昌不是只是在拍故事跟人物的心情,他是在拍人跟環境、空間、社會的互動,所以楊德昌的美學是完全在他的影像裡頭。鴻鴻表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他第一次當電影編劇,也正是那時才發現,原來做電影、做藝術要這麼一絲不苟去完成所有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