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從核三事故看我國核電之路

2017-05-17 06:20

? 人氣

作者認為,確保我國未來能源安全、電價合理與減碳成效最簡單、低成本的方法,就是由民進黨政府重啟對既有核電一~四廠安全總體檢與壓力測試,然後依照科學數據的結論該關即關、該用則用,一次解決掉長期的核電爭議。(資料照 取自台電)

作者認為,確保我國未來能源安全、電價合理與減碳成效最簡單、低成本的方法,就是由民進黨政府重啟對既有核電一~四廠安全總體檢與壓力測試,然後依照科學數據的結論該關即關、該用則用,一次解決掉長期的核電爭議。(資料照 取自台電)

根據報載 ,正在進行大修中的核三廠二號機發生控制棒驅動軸因滑落而撞擊導管,導致導管變形的意外。一如往常的,台電與原能會共同啟動了必要的程序並公開對外說明,但一反過去的,這次不僅地方政府、中央政府更是表達了希望能儘早修復供電的期望。類似的情況亦發生在四月剛過的核二廠1號機格架工程審議案上,原能會也是以相對快速的審查通過,並希望完工時程能趕上協助緩解今夏吃緊的供電情況。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事實上,去年十一月林揆即表達了『萬一明年(106)夏天有大型電廠故障致缺電,將拜託立院同意重啟核一核二機組。』的想法。

過去政府在處理核電爭議時,總是很容易就流於經濟與環保之爭,雙方支持者水火不容,政治上亦是朝野壁壘分明。然而,在去年520蔡政府上台之後,態勢開始出現了轉圜的可能。儘管2025年非核家園被明確寫進了電業法中,但另一方面卻也為核能使用爭取了近十年的『合法』空間。有人問為什麼政府不採用義大利在車諾比事故後立即非核、或是至少如德國在福島事故後即刻關閉『老舊』核電廠的作法,說穿了還是基於『經濟』與『選舉』的考量。更直白的說,一般民眾對於放進自己口袋鈔票的有感程度仍是大於虛無飄渺的美感或慷慨激昂的正義感。此亦呼應了2002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卡內曼教授的展望理論:『人在面臨獲利時,不願冒風險;而在面臨損失時,人人都成了冒險家』。

若從獲利面來看,大家心裡明白核電是可以抑制電/物價的上漲,所以仍希望繼續維持一定的使用比例;但在談到損失時,卻又擔心如福島核事故這類重大災禍在台灣發生,所以窮盡各種方法想要避免它。當然『非核』是其中就最為易懂直接的選項,也每每被拿來當作選舉時的政治述求,但這真的就是台灣社會的最大公約數嗎?

這幾年筆者實際參與了系列的『電力社會意向』研究中發現,台灣民眾其實是『害怕核事故』及核廢料最終存放地點遲遲無法決定的問題,而不是真的要『廢核電』。多數人真正想要的是一個安全又能以低成本穩定供電的核電廠。這也說明了,為什麼既使是一路反核的民進黨政府,也只能做到法理非核卻不敢真正立即廢核。近期政府面對可能限電所造成的經濟衝擊,不僅要求台電致力確保運轉中的核能機組正常,甚至對於過去因政治停機至今的核一廠1號、核二廠2號機皆須做好重啟準備。

蔡政府上台之後,無論是剛開始的5+2創新產業、電業市場改革、年金改革…一直到目前的前瞻計畫,都可以看出其積極創造GDP成長與改善經濟的企圖心,然而電力短缺的問題卻始終困擾著執政當局。尤其可預期未來全球氣溫持續飆高及國際經濟狀況復甦轉好,將導致近期對電力的需求更趨迫切,在馬政府時代所規劃的火力電廠完工前,核電使用與否的爭議勢必需要獲得解決。

在核電的議題上,短期來看,執政當局如依持續目前的務實態度來使用核電廠,在秉持安全的情況下以操作各項合理的措施(如核二廠之燃料格架改裝),使各核電廠能夠持續全功率運轉至除役年限到達,再依法關廠及解決所承諾之核廢料問題,應將可有效舒緩電力缺口與社會疑慮。

中、長期來說,如何解決核電使用安全與能源供需、經濟發展、環境永續的矛盾,一直都是所有核能使用國家在尋求的平衡點。而就國內政治生態,由於民進黨反核淵源是有一個絕對的利基優於國民黨,即民眾在核安議題上的信賴度。其實要確保我國未來能源安全、電價合理與減碳成效最簡單、低成本的方法,就是由民進黨政府重啟對既有核電一~四廠安全總體檢與壓力測試,然後依照科學數據的結論該關即關、該用則用,一次解決掉長期的核電爭議。這絕對會是民眾與產業界想要的520就職週年大禮,且也能將核電從痛腳轉成推動經濟發展與『以核養綠』的大助力。

*作者為中經院助研究員、10多年來皆從事於能源安全與政策之相關研究。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