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為了鋪陳臺灣的外在國際政經變遷,本章第二節將介紹馬漢(Alfred T. Mahan, 1840-1914)的海權論及麥金德(Sir Halford J. Mackinder, 1861-1947)的陸權論,第三節將略論二次戰後至1990年代前,亞太地區的海陸爭霸,第四節將探討1990年代後,美中以「和平演變」為代表和以「反和平演變」及「和平崛起」為代表的海陸爭霸,而第五節則將討論新版的中美之間的海陸爭霸,即分別以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代表,及美國的「印太戰略」為代表的爭霸之戰。
馬漢的「海權論」
馬漢是世界海軍史的權威,也是海權論的戰略家,更是促成美國以海權擴張而稱霸世界的關鍵人物。他在1890年出版《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60-1783》(Mahan, 1890)一書,1892年又出版《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the French Revolution and Empire, 1793-1812》(Mahan, 1894)。在1886-89年間,馬漢擔任美國海軍大學校長;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會議時,他以美國代表團顧問及美國海軍作戰委員會委員身分出席,堅決反對裁軍;1892-93年間,馬漢再任美國海軍大學校長,積極培養美國海權擴張的後備軍。
馬漢的兩本巨著都是以英法兩國的戰史為重點,但雖以英國歷史為內容,其真正的理想卻是在形塑美國的海權擴張;他甚至主張美國要發展能替代英國的海權霸主。他強調,以貿易立國者必須控制海洋,而稱霸海洋者必稱霸世界;海權霸主必須具備地理位置、自然結構、廣大國土、人口、國民素質,及民主的政府等六條件。這完全是為了1890年已達到壟斷資本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而急於對外擴張的美國量身訂做;其次,他也鼓吹1898年的美西戰爭,及加勒比海地區的整併與巴拿馬運河的開通,而先行紮實整頓美國的腳跟天下。
因此,根據海權論,美國先開始對加勒比海的擴張,然後積極推動太平洋西進戰略。「美國於1989年合併夏威夷,接著策動古巴獨立,得到古巴東側的關達那木港做為海軍基地,並且併下波多黎各而控制加勒比海。此後美國得以全力西進,取中途島、威克島、關島、菲律賓,徹底掌握橫亙太平洋的海上航權。1903年美國唆使巴拿馬脫離哥倫比亞獨立,取得巴拿馬運河區;一九一四年巴拿馬運河開鑿完竣之後,美國東西兩岸可經由海上航運而聯繫,更鞏固其海上霸權的地位」(許介鱗、李文志和蕭全政,1991:6)。二次大戰之後,美國更透過美蘇所領導的東方陣營與西方陣營的對抗,正式取代英國而形塑了「美國統治下和平年代(the Pax Americana)」;它控制了太平洋、大西洋及全球27條重要海峽,更是徹底體現了馬漢的海權論,尤其1991年蘇聯解體之後,美國更促成全球獨霸的「一超多強」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