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自從總統直選後,就未見具有前瞻、創新、執行力、能融和族群,帶給人民幸福、希望的領導人,這是一般民主制度的缺失,不易產生優越的領導人。改善對策,必須能夠從全國適任的菁英中舉才,而非僅侷限於少數缺乏領導與管理能力、經驗的政界人士。任何民主國家能做到這點,兼具執政者能同時掌握國會多數的制度,就是一個比較理想而有效能的先進民主國家。
不幸的是,今天多數民主國家政客,把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其次為政黨,最後才是國家人民,台灣如此,美國也不例外。法國比台、美進步,此次法國總統大選由缺乏政黨奧援的獨立參選人,39歲的馬克宏(Emmanuel Macron) ,擊敗極右派民族陣線(NL) 侯選人勒朋 (Marie Le Pen) ,成為法國民主政治史上最年輕的總統。馬克宏以他的哲學思想和歷史宏觀的視野做為思考國家政策的方向,力排當今瀰漫全球的兩大極右、極左潮流,選擇中道路線,繼續留歐;拋開傳統政黨包袱,堅持以創新思維,帶領國家人民,提倡「前進運動」(En Marche ! ),突破困境,鼓勵全民努力共創、分享美好的未來。
BBC 分析其勝選主因為:「運氣-原本領先的極右派共和黨(LR)費雍(Francois Fillon)與勒朋都陷入欺瞞歐盟非法取得不當薪資的醜聞,導致聲望下挫或停滯,讓馬克洪後來居上。」;「精明、抓住趨勢-掌握選民反對建制派傳統左右政黨的心理,採行中間路線吸引選民」;「草根競選、深入人心-拜訪具有全國各地代表性的30萬戶,進行2萬5千次15分鐘的訪談,依資料制定競選政策。」;「年輕正向,積極樂觀!」;「與勒朋反歐盟、反移民負面形象成鮮明對比。」;「一群選民為阻極右派勒朋當選,不得不選擇中間路線的馬克宏。」。
法國實行半總統制,共有2位領袖,1是總統,2是總理。總統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免總理,主持內閣會議和頒布法律的權力,亦是三軍統帥,由人民直選,經過一輪或兩輪投票,獲過半數以上支持產生。任期5年,最多可連任2次。總理是內閣的最高首長,由國民議會席次過半黨派(或聯盟)組成的聯合政府推舉,經總統任命,主管國家的政策與運作,內閣向議會負責。當在野黨在國會過半時,形成「左右共治」的局面,但因內閣由總理主政,不至出現朝小野大的對立困境。法國總統競選經費設有最高上限,每位候選人第一輪選舉,不得超過約1850萬美元,兩輪競選總金額不得超過約2400萬美元,同時不允許任何企業或機關、團體的捐贈,因此可以避免選後遭企業或財團的遊說影響施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