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倩燁專欄:東亞區域合作 疫後復甦之鑰

2020-05-29 11:00

? 人氣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工業供應鏈重新配置,東亞國家扮演角色也將有所改變。(美聯社)

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工業供應鏈重新配置,東亞國家扮演角色也將有所改變。(美聯社)

亞洲開發銀行預測,東亞地區的經濟增長將從二○一九年的五.四%降低到今年的二.二%,然後在二一年恢復到六.五%。即使如此,二一年的增長將是在一個相對較低的基數之上,新冠疫情造成的實際損失也很難用簡單的經濟增長來衡量。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相對優勢」卻是「零和競爭」

雖然東亞地區疫情基本得到控制,也已經逐步恢復經濟,但新冠疫情帶給全球社會的傷害,必定會給各地區帶來嚴重的系統性衝擊。如果等到全球疫情結束才全面重啟經濟,未免會浪費時機。因此,東亞經濟體之間可在不同領域內進行合作。

首先是供應鏈合作。疫情導致的全球供應鏈運營暫停,加上中美貿易戰導致的部分產業供應鏈重新調整,使全球經濟在二○年面臨重新洗牌。當此之際,多年來一直是全球經濟增長引擎的東亞地區,不僅在控制疫情的表現上可圈可點,也應在供應鏈上加強合作,尋找機會以彌補因疫情導致的供應鏈環節缺失。

供應鏈的結構調整與普通的短期合約不同的是,企業的購買合約往往存在依賴性,假如一個企業過去一直在非洲或南亞地區採購某種產品,但由於疫情導致採購環節中斷而不得不轉向鄰近的國家,那麼這種新的合作很可能會延續到疫情之後,從而形成新的供應鏈。這是率先走出疫情陰影的東亞地區相對優勢。

當然,這種「相對優勢」對某些產業來說,在全球範圍內可能是「零和競爭」,即東亞地區的收益可能轉化成其他地區的損失。在疫情結束之後,東亞經濟體可以單獨或與國際多邊機構合作,以適當的形式對其他地區進行援助,重點放在短期轉移支付、促進就業、教育和社會安全網構建上,以解決短期生活困難,同時推動當地人力資本的長期發展,並轉化為未來增長的動力。

在武漢封城後復工的東風本田汽車工廠。(美聯社)
遭受疫情重擊,汽車產業市場急凍,全球汽車大廠紛擬各種措施度過難關。圖為在武漢封城後復工的東風本田汽車工廠。(美聯社)

各國歷史的矛盾恐成最大阻力

其次,東亞地區可趁機推進重啟經濟的區域合作。技術上來說,中國、蒙古、日本、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地,可在協商基礎上成立區域健康標準互認機制,比如互認核酸檢測結果或電子健康碼,放行健康人士在此區域內恢復旅行。未來隨著東南亞國家疫情的緩解,這一機制也可逐步向東南亞國家個別開放。

東亞地區在過去幾十年間一直是全球經濟成長的發動機,未來如果想保持增長勢頭,並繼續體現全球經濟優勢,區域合作是最好的選擇。此時任何政治動機都應放在次要位置。這既是對民生負責,也是體現全球經濟領導力和責任感的時刻。

此外,東亞經濟體也可對東亞區域內的國際訪客發放國際觀光消費券,鼓勵遊客在本國消費以促進觀光業的發展,同時可帶動本地餐飲、交通等多個行業的恢復。

這種區域合作應以恢復區域經濟的良好意願為出發點,在原則達成一致後,進行技術層面的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

張倩燁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