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國發會的功能,不僅是該有「國家智庫」的眼光與格局,同時更是「國家救難隊」─經濟救難隊。但當行政院長林全說出:「國發會不具有過去的智庫角色」時,國發會的功能被否定掉一半;林全再補一刀:「都公務員化」,隱然是連國家經濟救難隊的角色也否定了。
行政院長林全在接受郝明義訪問時,對為何前瞻計劃中,國發會的角色被「模糊化」的回答是:「今天國發會不像過去經建會、經合會時代具有那種智庫的角色。當時待遇好,任用資格也有彈性,不必一定要高考資格,而現在都公務員化。」
林全對國發會現況的描述是貼近事實,這1年多來,國發會確實是沈寂多多;除了例行性的數據、報告,行禮如儀的審查案子外,端不出什麼有智庫格局、堪稱國家長程規劃的計劃;連蔡政府財經計劃的重頭戲─前瞻計劃,國發會也完全被涼在一旁─外界只看到交通部長賀陳旦黑白臉輪流扮、大政務委員張景森穿梭中央與地方間大「喬」項目,科技政委吳政忠找科技、經濟部搞前瞻。
大家都很忙!但國發會呢?消失了。蔡政府就任1年以來、也是未來幾年,最重要的財經政策與計劃,國發會竟然找不到角色扮演─唯一的角色大概就是前瞻特別條例草案中的主管單位,填上一個國發會罷了。
這1年來,國發會算得上有扮演角色的重大財經計劃,大概是「5+2產業政策」,是出自國發會手,但成績顯然非常不理想,端出的第一個計劃「亞洲矽谷」,就慘到撤案,林全還決定要自己親自來「重新定義」亞洲矽谷計劃,顯然林全對國發會是已經「有意見」了。
因此對這次的前瞻計劃,林全在訪談中很明白的說出:「過去經建會是小內閣,代行政院做事,這次是行政院覺得這些事太重要了,拿回來做」;「對透過國發會選,還是透過行政院來選,我認為行政院更能選出我們策略上需要的。」
這些話擺明了對國發會的不信任─不論是起因於對國發會專業的信任度低,或是對文官「政治忠誠」的懷疑,反正就是不相信,不願再把重要政策交給國發會。
不僅智庫功能衰退,國發會的經濟救難隊作用也消失;這1年鬧得風風火火、影響經濟、產業最嚴重者莫甚於一例一休案,但在長達數月、至今未休的爭議風潮中,外界完全看不到國發會的角色,在過去,這是難以想像的事。碰上影響如此鉅大、爭議又如此多的財經事件,早年的經建會早就出面找來部會協調、訂出解決方案再送給行政院裁示了。
林全說國發會因為現在都是一般公務員,非早年有特殊待遇的單位,所以才會「公務員化」,這種論斷其實並不正確。國發會從最早期的美援會、經合會、經設會到最後再改為經建會,其中又以經建會體制存在長達36年,事實上在經建會時代,就已是「公務員化」,但卻無礙其扮演國家經濟智庫、經濟救難隊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