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振興券能避免消費券的失敗嗎?

2020-06-07 06:10

? 人氣

政府為提振國內經濟受疫情的影響,政院院長蘇貞昌宣布推出刺激經濟的三倍券,但其是否能避免2009年消費券的失敗呢?(資料照,顏麟宇攝)

政府為提振國內經濟受疫情的影響,政院院長蘇貞昌宣布推出刺激經濟的三倍券,但其是否能避免2009年消費券的失敗呢?(資料照,顏麟宇攝)

不管是振興券還是消費券,政策目標都是要讓總體經濟的消費(consumption)可以增加。而放到個體(個人)層次來看,就是把原先因經濟不好而往內縮的預算限制往外拉,讓每個人手頭的錢變大,進而促進消費。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然而問題是,這個方法在馬政府消費券的效果來看,根本無法有效地刺激消費,單純取代當前消費或是提前未來的日常消費,意思就是:你會把消費券拿來買下(這)個月所需要的生活必需品,而下(這)個月的錢呢?剛好省下來然後存起來。

政府2009年為因應全球金融海嘯之衝擊,發放面額200及500元的消費券。(取自維基百科)
前總統馬英九執政時,因適逢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之衝擊,發放面額200及500元的消費券。(資料照,取自維基百科)

民眾存起來的原因無他,就是對未來經濟發展沒有信心,而要存多一點錢買個未來的保障,不致未來有生活上的困難。所以,真正要做的,是重振消費者(民眾)的信心。

當前因為突如其來的疫情重創國際經濟,讓台灣民眾與企業對經濟前景不看好;台灣消費者信心指數從今年一月的85.3高峰,一路墜落(二月:93.93;三月:78.51;四月:73.39),到五月變成僅有64.87,除了一月外,其他時間都低於去年同期。(資料來源:台灣經濟發展研究中心)恰好如當年金融風暴導致消費者信心直直落。

三倍券能夠提振消費者信心嗎?這是唯一關鍵的問題;如果不能,管他是五倍券,十倍券還是贖罪券,都一樣沒效果,徒增負債與行政成本。

那三倍振興券與馬政府消費券最大差異在何處呢?釐清這點才能夠檢視振興券是否有效。

第一、必須先繳交一千,才有辦法領三千;而弱勢可以直接領三千。等於是你需要花部分成本,來獲得振興券。但花這個成本會改變人的動機,讓你突然想要多消費嗎?或許部分會這樣想,但若總體來看,如果消費者對前景不看好,他還是會落入「振興券花所需,自己所賺存起來」的思維。弱勢更不用說,更沒有什麼消費力,且對未來前景一定更敏感、更保守。

第二、變成個體為領取對象,而不是以家庭為單位。這個的確有利於一般民眾(尤其在外工作者)領取振興券,讓振興券的受領群體擴大。但一般消費者會因此擺脫看衰前景的心理嗎?我覺得中間的關聯性並沒有很強。

第三、可以消費的場所擴大,而電商則採取花三千商品,退兩千。消費場所擴大,對於商家(供給者)是一大利多;但對於小攤販而言,面額多是200元與500元,找錢是一個大難關(試想:一個雞排六十五元,你振興券拿出來,是要怎麼辦?當然就是不用或是買更多炸物,我相信聰明人都會選擇前者吧!);在消費者端,如果消費場所擴大,代表振興券與貨幣的效果越相似,消費者更能將振興券用於日常生活中,所以振興效果也就更值得懷疑。不過,在電商的政策,要求先買3000元才能退2000元,這看似有振興效果,但這三千元是「累積」計算,而不是單筆消費計算,所以某個程度來說,也是可以替代日常開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