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銀即將在6月19日召開股東會,進行3年一次的董事改選,經營權話題再度躍上檯面,這場台新金與財政部爭了15年的「歹戲」,讓不少財經專業人士看不下去。
日前前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希望財政部主動化解這樁金融爭議。財信傳媒董事長謝金河則呼籲台新金「民不與官鬥」,他認為台新金董事長吳東亮應該考慮退出彰銀。
為了6月的這場董事改選,財政部與台新金都砸下大量「資源」,對外公開徵彰銀委託書。財政部不僅以政府之姿要彰銀股東把委託書拿來支持政府,且透過公股行庫收委託書,甚至請台灣券商龍頭元大證券協助,以其龐大的通路,為「公股」收委託書;台新金則是動員旗下子公司及行員以地毯式的拜訪,積極爭取委託書。
不過,正如謝金河所言:「這一場戰役,台新再敗的機率很大。」因為彰銀的十大股東已經多數換成了公股行庫了,從3年前公股持有27%,今年4月已經提高到36%。除第一金外,兆豐銀、合庫銀、華南銀、台銀與中小企銀都增持至1.2%以上,據了解,公股連同委託書應該握有5成以上的持股,勝券在握。
連交通部與國發基金都進場了
事實上,蔡政府對抗台新金的做法,比馬政府時代還過猶不及。馬政府過去只敢「請」第一金加碼買,此次,蔡政府不僅大動作地在去年就由財政部所屬的七大公股行庫大舉加碼彰銀持股,財政部管轄的台酒也有進場,連交通部所管的中華郵政都進場買了6%,這個跟公股行庫無關的中華郵政,若沒有行政院指令,交通部與國發基金怎會進場呢?
為了加碼持股彰銀,中華郵政還「套」在最高點。以謝金河對股市的敏感度指出,龍巖集團李世聰原本持有6%彰銀,去年在市場上高價出清,以彰銀線圖顯示,去年11月某一天彰銀在24至20元間成交23萬張,「也許公股行庫、中華郵政正好都買在最高點。」
若以現在彰銀股價跌至19.8元計算,中華郵政與公股行庫搶進的這23萬張股票,帳面上已經7.4億元了,為了搶經營權,蔡政府又讓國庫虧損了!
拖了15年,吳東亮心中應該老早就想放手彰銀了,但基於想等司法判決結果,為自己爭一口氣外,要如何出清手中高達225萬張彰銀(持股22.55%)才是最令人頭痛的問題,是要找一家企業承接?或是財政部透過公股買回?還是用海外存託存證(GDR)拿到海外市場賣?而這些買家,若沒有政府點頭,市場上也沒有人敢承接。
台新金若想出脫彰銀,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彰銀的售價。台新金認為,15年前是以每股26.1元、溢價45%,總計365億元取得彰銀特別股,該價格含有經營權價值,且台新金的所以要買的人必須要把經營權價值算進去。
但財政部認為,台新金持有彰銀15年,經過多年的配股配息,台新金持股彰銀成本早就降至20元以下,不應該要求當年的標價;財政部的態度則是政府沒錢,不可能原價買回。
金改爛帳不解決,市場不解
雖然吳東亮過去在合併彰銀的談判價格上太過計較,失掉購併彰銀的先機,但這畢竟是扁政府時代所推動的二次金改政策指標案。現在蔡政府內部還有不少扁朝的官員,他們願意拿國發基金、公股行庫與中華郵政的錢,以每股23元去買民股手中持有的彰銀,卻不願意解決這樁困擾台灣金融市場多年的「政治奇案」,頗令市場不解。
挾著高度民意的蔡政府,為了台灣金融的未來,應拿出魄力與決心好好處理這筆陳年金改爛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