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顯龍承認,中國的經濟崛起讓許多亞洲國家希望搭上這輛便車,隨著中國的貿易額與旅遊業逐年成長,亞洲各國的供應鏈也與中國緊密結合。不過短短幾十年,亞洲的主要貿易夥伴已經不再只有美國與其他經濟發達國家,中國搖身一變,成為這個區域最大的經濟體與主要貿易夥伴。不過「美式和平」(Pax Americana)在改革開放的四十年後,確實碰到了一些變化與挑戰。隨著中國經濟、科技與政治力量的成長,中國領導人不再依循鄧小平的「韜光養晦」原則,除了希望確保在國際事務上的發言權,也希望自己成為一個海洋大國,保護與推進自己的海外利益。
至於美國雖然在許多方面仍是超級大國,不過隨著經濟力量的持續衰退,目前還不清楚他們會繼續承擔維護國際和平與穩定的重任,還是轉為更為狹隘的「美國優先」模式來保護自己的利益。美國此時也必須面對一個重大抉擇:要將中國視為生存威脅,盡全力加以遏制;還是承認中國已是另一個大國,願意與其合作與良性競爭。李顯龍說,中美良性競爭的理想情況,就是在一個議定的多邊規則框架之下進行,並且採取類似聯合國與世界貿易組織所適用的規範。
對美國來說,這當然是一個痛苦的調整,尤其是華府有越來越多人覺得有必要以強硬手段來維護利益,因為他們跟北京的接觸已經失敗。不過李顯龍認為,無論這件事有多麼困難,在現有的國際規範體系之內,盡最大努力滿足中國的抱負還是值得的。因為美國如果選擇遏制中國的崛起,兩國很可能就此走上長達數十年的對峙之路。尤其美國並非一個已經衰落的大國,中國也遠不是當年蘇聯那副搖搖欲墜的模樣。因此這兩個國家的任何對立,都不會像上個世紀的冷戰那樣,以其中一個國家和平崩潰的情況下走向終點。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曾說,「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中美兩國」;但他也說,「亞洲的安全歸根結底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李顯龍認為,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習近平是認為「太平洋足夠大,能讓中美和平共處,並且有重疊的朋友圈」、還是認為「大平洋足夠大,因此兩個大國可以將其一分為二,形成敵對的勢力範圍」?李顯龍說,新加坡與其他亞太國家傾向的答案可說「不言自明」(當然是前者),但它們還是希望不要被迫在美中之間做出選擇。
李顯龍認為,美軍的力量對亞太區域依然至關重要,如果美軍在亞洲缺席,日本和南韓將不得不考慮發展核武(尤其考慮到北韓的核力量),美國海軍的第七艦隊也為東南亞的海上安全提供保障,也因此促進了貿易往來與經濟成長。儘管中國的軍事實力不斷增強,但目前還是無法取代美國的安全角色。尤其中國在南海與好幾個東南亞國家存在主權爭議,這些國家當然不會認為中國的海軍是要維持這個區域的安全。此外,許多東南亞國家都存在為數眾多的華裔人口,李顯龍說,這些華裔族群與其他族群的關係非常微妙,東南亞國家對於中國可能影響這些華人極為敏感,中國無法接替美國所扮演的安全角色,族群的敏感問題也是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