諶旭彬觀點:中國第一批官派留學生,被朝廷集體打成了「思想犯」

2017-05-31 06:50

? 人氣

容閎推動留學生以改變中國的「志業」功敗垂成,但「中國改革不能稍緩」已是被召回幼童們無法改變的想法。

容閎推動留學生以改變中國的「志業」功敗垂成,但「中國改革不能稍緩」已是被召回幼童們無法改變的想法。

1872年8月,第一批幼童30人從上海港乘船出發前往美國。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其後三年,1873、1874、1875每年各有一批,共120名幼童(年齡在10~16 歲間)到美國留學。

留學年限定為15年,另加2年遊歷以驗所學,加上行前在上海預備學校肄習一年中西文,共計近20年時間。

史稱「晚清幼童留美計畫」。

計畫最強力的推動者李鴻章曾如此表述其目的:

「求洋人擅長之技,而為中國自強之圖。」

儘管在啟動之初,李鴻章屢次言及須不畏艱險與流言,絕不使計畫流產,但最終,他沒有能夠堅持到底。

1881年6月28日,總理衙門照會在美國的幼童出洋肄業局,令全體師生盡速返華。隨後,幼童分三批啟程,於1881年秋全部回國。

歷時10年的中國第一次官派留學,遂以失敗告終。

 一度擬將「推動留學教育以開啟民智」作為自己畢生事業的容閎痛心疾首:

「畢生志願,既橫被摧毀……頓覺心灰,無復生趣。」

容閎在天津見到李鴻章,曾嚴厲指責這位洋務老臣沒有盡力保全這一事業。

李鴻章內心的痛苦絲毫不亞于容閎。

這個老糊棚匠希望造就一批明瞭西方技術文明的青年糊棚匠;但幼童們在美國所接受的教育,卻已無法舊體制接榫。越來越多的消息傳回國內,那一百多名曾承載著「帝國希望」的留美幼童,已然成為了舉國士大夫心目中不可饒恕的「思想犯」。

李鴻章為「留美幼童計畫」竭力頂了近10年朝野輿論壓力,但在1881年,他選擇與主流朝野輿論站在一起。

1872年,第一批赴美幼童。
1872年,第一批赴美幼童。

容閎之夢

1、歐風美雨之痛

1847年,不足19歲的容閎,遠涉重洋去了美國。

若干年後,久歷歐風美雨的他,如此描述自己被新時代啟蒙後的痛苦:

「予當修業期內,中國之腐敗情形,時觸予懷,追末年而尤甚。每一念及,輒為之怏怏不樂,轉願不受此良教育之為愈。蓋既受教育,則予心中之理想既高,而道德之範圍亦廣,遂覺此身負荷極重,若在毫無知識時代,轉不之覺也。更念中國國民,身受無限痛苦,無限壓制,此痛苦與壓制,在彼未受教育之人,亦轉毫無感覺,初不知其為痛苦與壓制也。故予嘗謂知識益高者,痛苦亦多,而快樂益少。反之,愈無知識,則痛苦愈少,而快樂乃愈多。快樂與知識,殆天然成一反比例乎。」

這種痛苦,魯迅也曾經形象地描述過:

「假如一間鐵屋子,是絕無窗戶而萬難破毀的,裡面有許多熟睡的人們,不久都要悶死了,然而是從昏睡入死滅,並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現在你大嚷起來,驚起了較為清醒的幾個人,使這不幸的少數者來受無可挽救的臨終的苦楚,你倒以為對得起他們麼?」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