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愛紅娘!日本高齡單身男性30年來暴增10倍「銀髮族」將成婚仲新商機

2017-06-02 10:10

? 人氣

描寫老年婚姻活動的日本電影《燦燦》

描寫老年婚姻活動的日本電影《燦燦》

日本向來以高齡少子化聞名,除了生育率及死亡率逐年走低,最新統計更指出,日本社會的「生涯未婚率」(指截至50歲為止,沒有結婚、離婚等經歷者的比率)30年來呈現爆發性的成長。若以2015年的數據與1980年代相比,男性成長約10倍、女性成長3倍,單身高齡者與日俱增,社會福利保障制度、少子化等問題未來勢將面臨更嚴重的衝擊。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男女雇用機會均等」

據最新調查指出,2015年的「生涯未婚率」(指到50歲為止,無結婚經歷者的比率)男性為23.4%,女性則為14.1%,與1980年代相比,男性未婚比率約成長10倍,女性則成長3倍。日本雜誌《NIKKEI STYLE》指出,生涯未婚率上升的契機,據說是於1986年開始實施的《男女雇用機會均等法》,這項法律主要禁止男女差別待遇,縮小兩性薪資差距,進而導致獨立女性增多。 

男性未婚率出現急遽上升的趨勢,也是相關調查的看點之一,從每5年實施1次的生涯未婚率調查來看,在1985年前,女性未婚率皆超過男性,但從1990年起,男性未婚率逐漸反超女性,至今甚至遠比女性多出近1成。日雜指出,一般認為,1990年代初期泡沫經濟爆發後,男性從事非正職工作的比率增多,經濟能力較不穩定,影響結婚意願,進而導致男性未婚率上升。

再婚也會影響單身率?

日本NLI基礎研究所研究員天野馨南子則提出不同看法,她指出,若前述假設成立,女性未婚率也應出現上升情形,但結果卻只有男性未婚率出現成長,很有可能與「再婚」有關。相關統計顯示,日本國內2015年結婚比率中,光再婚就佔了高達27%,且男性的再婚數,遠超出女性近2萬件。有結婚經歷的男性,與首次結婚的女性再婚情形增多的同時,無結婚經歷男性的比率隨之增高,導致生涯未婚率男女差距逐漸擴大。

瑞穗信息綜研主席研究員藤森克彥表示,據相關單位推算,未來60多歲的單身男性,將從2005年的10%成長至2030年的20%,主張單身男性較單身女性容易受到孤立,若未來單身高齡男性逐漸增加,在沒有家庭支撐,且相關社會福利政策不健全的情況下,只能勉強靠政府的福利制度過活,與日俱增的高齡單身者很有可能引起社會不安。

社會福利恐再受衝擊

一橋大學教授北村行伸認為,政府或民間團體應從促成高齡單身者下手,除支援年輕一代的「婚活」(こんかつ,結婚活動,即為找到合適的結婚對象而進行的活動,例如相親等等)外,也應推動針對高齡者的戀愛活動。此外,北村教授還就未婚率上升原因、未婚化、少子化等相關議題提出看法。

北村教授指出,在過去,日本人之所以會走入婚姻,大多是受明治維新後「富國強兵」的口號影響,當時日本政府為了增加軍隊人數,以獎勵來鼓勵人民生育,加上相親結婚風行,不少單身者受到壓力,進一步增加結婚率。反觀現代,社會風氣較自由,多數民眾都是戀愛結婚,所以單身族群中,有2至3成的民眾不打算結婚很正常。

談到單身高齡者的增加,是否會對現行的社會保障帶來衝擊,北村教授表示,綜觀日本現今趨勢,許多不結婚的女性,會選擇出家等等,考慮到未來儲蓄較少的單身高齡者將逐漸增多,政府有必要制定相關社會福利制度。不僅如此,北村教授還舉出法國、北歐國家等,指出許多西方人雖然沒有結婚,但還是會生小孩,認為日本未來將出現更多「未婚懷孕」的案例,甚至有可能出現默認私生子的情形。

而談到給想婚民眾的建議,北村教授說,相較於過去的單身男女參加相親,現代民眾多半透過網路接觸婚仲業者,甚至有些婚仲業者會利用所謂的「匹配理論」(Matching Theory,原本是一種經濟理論,而後被用在婚姻仲介上,配對各種不同喜好的男女),但真正想結婚的單身民眾,可能已經接觸相關網站,但若強迫「無結婚意願」的民眾使用婚仲網站,似乎不符常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

詹如玉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