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檢討全球潛在衝突熱點的軍事分析中,台灣海峽歷來都榜上有名,海峽兩岸也確實出現過三次可能引發全面戰爭的軍事衝突,包括被視為「第一次台海危機」的九三砲戰(1954年)、一江山戰役(1955年);「第二次台海危機」的八二三砲戰(1958年);還有李登輝總統主政時期的「第三次台海危機」(1995到1996年),也就是解放軍直接對高雄與基隆外海發射飛彈的「台灣海峽飛彈」危機。
前兩場台海危機,都是國民黨政府撤退來台十年內發生的軍事衝突,當時毛澤東即便將蔣介石逐出中國大陸,但也因為解放軍當時並不具備大規模渡海作戰的能力,加上《中美共同防禦條約》在1954年12月2日簽訂,這兩場危機並未真正威脅到台灣。至於1996年落在高雄、基隆外海的東風-15飛彈,也因為美軍第七艦隊協防台灣,中美軍隊實力差距過大,最後仍是有驚無險。
「第四次台海危機」風雨欲來
不過距離第三次台海危機已經24年的今天,中國的經濟與軍事實力顯有大幅進展,中美關係也在中美貿易戰與新冠肺炎追責的氛圍下快速惡化,太平洋兩岸G2的對立日益上升。此外,台灣海峽兩岸的情勢同樣岌岌可危,除了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去年元月在〈告台灣同胞書〉40周年談話中提出「探索『一國兩制』台灣方案」,意圖加速推動兩岸統一之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日前披露的中國「有六億人每個月的收入也就一千元」,顯見習近平政權面對的國內壓力可能不亞於國際。
眼看中共政權口中的「和平崛起」可能破產,姑且不論是不能「和平」、還是無法「崛起」,都讓論者開始思考「第四次台海危機」發生的可能性,甚至擔憂1949年後未曾發生的台海戰爭是否可能成真。包括美國國防部前中國、台灣、蒙古科科長唐安竹(Drew Thompson)認為,五年內兩岸非常可能打上一仗,作家范疇也在民進黨中常會報告時判定「三個月到三年內可能發生台海戰爭」,兩岸似乎又走到了睽違24年的開戰邊緣。
台海戰爭的三種想定與可能發展
日本航空自衛隊退將、目前擔任日本安全保障戰略研究所上席研究員的小野田治,在去年完稿(當時台灣大選仍是進行式,蔡英文與韓國瑜的捉對廝殺結果仍在未定之天)、今年2月出版的《台灣有事與日本的安全保障—日本與台灣是命運共同體》一書設想可能發生的「第四次台海危機」的三種狀況,其中種種細節與發展,值得關心兩岸情勢的國人借鑑深思。
狀況一:利用統派發動內亂
第一種情況是其實兩岸並未發生戰爭,但台灣的統獨對立不斷激化,最後發展為暴力衝突。甚至有獨派人士在演說時遭到暗殺,統派人士以「兩岸統一解放戰線」為名,襲擊政府公署官舍,台灣的軍隊與警察也因為統獨發生分裂,社會輿論則以「反暴力」為名反對鎮壓。台灣政府雖向美日求援,但兩國咸認這是台灣內政問題不願干涉,於是民進黨籍的台灣總統選擇辭職,提前舉行總統大選,習近平則發表聲明,表示會「尊重台灣人民的選擇」,在滲透台灣的對岸人員積極運作下,統派政黨候選人勝出,中國達成實質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