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灰犀牛」事件源自2013年1月,由美國學者麥克武克(Michele Wucker)所提出,三年後,也就是2016年,在其出版《灰犀牛:如何認清我們忽視的明顯危險並採取行動》(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一書後,才逐漸被廣為流傳。其中,「灰犀牛」事件是指極可能發生,且影響巨大,但卻被忽視的威脅,其不是隨機發生的,而是經過一系列的警告與明顯的證據後所發生的;源於灰犀牛生長在非洲大草原,身軀龐大,個性溫和,且行動遲緩,給人一種安全無害的錯覺,唯灰犀牛一旦因外界壓力而一路狂奔衝撞時,其爆發性的攻擊力,將引發破壞性極強的災難。
美國Nassim Nicholas Taleb與Michele Wucker兩位作者的二本書及其所闡述之理念廣為留傳之後,經濟學者於是以「黑天鵝」比喻小概率而影響巨大的事件,而以「灰犀牛」比喻大概率且影響巨大的潛在危機。
三.中國的灰犀牛
一般而言,在中國傳統政經體制中,人治優於法治,以及一黨獨大的管制經濟社會下,不論是「黑天鵝」或「灰犀牛」,在主政者報喜不報憂的意識形態下,基本上只會越來越多,不會減少。
2017年,在中美貿易開戰之前,當時中國經濟最大的三隻「灰犀牛」分別是房地產泡沫、貨幣貶值或資本外流,以及銀行不良資產。2019年,中國大陸的「灰犀牛」除了貿易戰之外,還有經濟成長放緩、企業經營困難、地方政府債務危機,以及中國的傳統體制或經濟體制等;而這些被稱為「灰犀牛」的事件,主要是依據下列的一些經濟事項衍生而來,說明如下述。
(一).進出口負成長
2019年12月8日,也就是在COVID-19疫情爆發之前,根據中共海關總署公布數據,若以美元計價,則11月份中國出口同比減少1.1%,為中國出口連續四個月同比負增長,且在前一年中,有一半以上的月分是屬於負成長的狀態。2020年4月,中國進出口業務續承下降走勢,如進口年下降超過一成(10.2%),但出口年增8.2%;唯若以美元計算,則出口按年增長3.5%,進口按年下跌14.2%,而中國進出口量值持續下跌,主要是受中美貿易戰的影響,而中美貿易戰是中國主要的「灰犀牛」之一。
另外,東盟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其貿易總值達1.35萬億元,年成長5.7%,占中國外貿總值的一成以上(14.9%)。其中,中國對東盟出口7,409億元,成長3.9%;自東盟進口6,085.1億元,成長8%;對東盟貿易順差1,323.9億元,減少一成以上(11.5%),亦可能成為潛在的「灰犀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