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銀董監改選昨日落幕,財政部與台新金塵戰經月後的勝負各方容有不同看法,但真正值得注意的是:隱然之間台新金似已有要賣股從彰銀撤退之盤算了。
昨日的彰銀選舉結果是由財政部領導的泛公股陣營再度取得過半席次,在9席董事中奪下5席一般董事,繼續握有經營權;台新金取得1席一般董事、3席獨董,總席次比原先多1席。
對這個結果,業界各有解讀,有人認為財政部維持原有席次、繼續掌握經營權,所以當然還是贏家。但有人認為龍巖退出後釋出1席董事席次,這席原來算是官股的「友軍」,這次選舉結果台新金從原來只有3席董事增加為4席,總席次比原先多1席;此外,3席獨董都是台新掌握,因此可全面掌握審計委員會,因此財政部是這次的輸家。
從表面上的數字看,台新金從3席變4席當然是贏家,但如果進一步分析,則未必如此。而最後有此結果是與雙方策略有關:台新金明顯是完全把票灌在獨董身上,台新金支持的3名獨董,得票率都超過10%,另一席台新金支持的是自然人董事、也是台新老臣陳准舟。
相較之下,官股方面支持的3名獨董得票率都在1-3趴左右,顯然官股無意在搶獨董方面多花資源,官股的票以支持泛官股的法人董事為主,實際上龍巖退出後釋出的1席法人董事,是被官股接手過去。此外,雖然台新包辦獨董而掌握審計委員會,但實質意義多大仍待觀察,因為掌握授信案審核大權的常董會還是在官股手上。
官民股各自的佈局,最值得玩味的當然是台新金幾乎把所有資源都壓在獨董與自然人上面,反倒是對自己的法人董事吝於挹注資源;這種佈局相當「奇特」,因為國內的企業經營權爭奪戰中,這大概是首見「厚獨董而輕法人董」的案例,這種作法也容易「落人話柄」:台新打官司、口口聲聲說財政部該支持其法人董事席次,結果最後連自己都不支持自己的法人董事,資源反而都挹注在獨董與自然人董事身上,在公司治理上,對台新金股東能否交代是有疑問。
法人董事與獨董、自然人董事之間的一個差別在:如果法人賣股超過一半時,法人董事就自然解任。因此台新金全力支持獨董與自然人董事,就被市場解讀為「準備釋股撤退」的跡象:未來3年台新金即使賣股過半,也不會丟掉董事席次。
至於官股這次的戰績,其實無所謂的輸贏可言;官股在9席中維持5席,其實就是繼續掌握經營權,這個席次已經足以在董事會中「擁有否決權」─白話文講,就是台新金一直要推的彰銀台新合併案,5席官股足以擋住台新的攻勢。如果官股多掌握一席變成6席,可以很風光的被解讀為贏家、用來「驕其妻妾」,但用處不大、缺乏實質意義,因為原本的5席就可以擋下合併案。只有對一直想推合併案的台新金,掌握5席與6席才會有重大差別:掌握6席就是3分之2,可以在董事會中通過任何議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