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城對這種新的型態有一種說法,「那不過是OPM!」—Other People’ s Money,別人的錢!
一位前台老將,剛踏入職場是在合夥事業型的銀行工作,他很清楚所有權結構的差異,如何影響銀行的營運模式。「我當時很菜,或許還有點傲慢,」他回憶,「我認為自己做出很了不起的東西,於是我跑去找交易部門主管,展示給他看,說這不是很棒嗎?看看我們用這個可以賺多少錢!在那個傳統體制裡,交易部主管也就是公司的合夥人,他看著我然後說:『別忘了,你在亂搞的,可是我的錢。』」那就是當時的體制,這位老將下結論說,「一個銀行高層,也是你的股東,就坐在你旁邊。」
了解到不久之前,投資銀行與綜合銀行才變成這種樣子,當真令人驚嘆。你常會聽到,銀行的問題在於,他們承擔了過大的風險;不過若從銀行架構著眼,就可以看出,那過大風險的「所有權」在誰,才是問題所在。承擔風險的人,已不同以往,這從根本上改變了風險與法規遵循的角色。那些他們所效命的合夥人,有萬般理由,懼怕災難性的損失,而這也就代表著權力的所在。在今日的體系裡,風險與法規遵循部門的服務,就是要讓股東、監管單位與納稅人安心,而這些人正是真正承擔風險的人。
到現在,我才開始了解為什麼在避險基金、私募股權與創投工作的受訪者,會諷稱那些「大到不能倒」的上市銀行,是自由市場的一部分。他們說,資本主義若沒有漏洞,就像天主教沒有地獄。或者像擲硬幣「正面你輸,反面我贏。」以及「現在的銀行就像在玩俄羅斯輪盤,只不過用的是別人的錢。」
*本文經授權摘自時報出版《與鯊魚游泳:深入倫敦金融圈的秘境旅程》。作者裘里斯.盧彥戴克(Joris Luyendijk)生於荷蘭,在阿姆斯特丹大學與開羅大學主修阿拉伯文與社會科學。身兼作家與記者,著有《大家好!:一位新聞記者的中東真相探尋》(Hello Everybody!: One Journalist’s Search for Truth in the Middle East)一書。2011年,盧彥戴克就和你我一樣,對「抵押債務債券」(CDO)及其他惱人的金融術語一無所知,《衛報》要他從初學者角度來看世界金融,並把所見所聞有條理地發表出來——這項調查報導工作,造就了他當紅的金融部落格。欲追蹤他,請搜尋JLbankingblo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