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場金融危機 ─銀行家、博物館董事,以及你和我:《大停滯》選摘(5)

2017-04-19 05:40

? 人氣

資者往往高估了其他投資者的判斷──投資銀行過度高估了其他投資銀行的判斷;購買不動產抵押債權證券的人,高估了市場的判斷,也高估了信用評等公司對這些商品的評價。(資料照,圖/401(K) 2012@flickr)

資者往往高估了其他投資者的判斷──投資銀行過度高估了其他投資銀行的判斷;購買不動產抵押債權證券的人,高估了市場的判斷,也高估了信用評等公司對這些商品的評價。(資料照,圖/401(K) 2012@flickr)

讀這本書時,也許你已經懶得談金融危機了。你聽夠了太多關於衍生性金融商品、聯準會所犯的錯誤、腐敗的銀行家、失控的房貸業者、可惡的肥貓……,總之,造成這場風暴的各種原因。其中,有很多聽起來都有道理,很有說服力,也解釋得很好。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但這裡我們要問的是:為什麼我們會在同一時間內,犯下這麼多錯誤,最後導致這樣的結果?

答案,可以歸納為下面這句話:

我們以為,自己還像過去一樣富有。

簡單講,過去我們一切的計畫──有意或無意的──都是基於這樣的假設:我們永遠都會有每年三%以上的生產力提升;我們的資產價格,也會永遠跟著水漲船高。

而當你以為每年都會有三%的成長,但實際上的表現卻差得多,那麼,出問題只是遲早的事了。

今年沒什麼重大創新……誰鳥你?

我們怎會錯得這麼離譜?

可以先來看看一九八○年代以來,美國與全球經濟先後傳出的好消息。首先,是「雷根革命」(The Reagan Revolution)雷根總統在位期間振興經濟的經濟政策,其中包括強調自由市場、減少管制、減稅及增支。在當時的聯準會主席渥克協助之下,經濟由衰退逐步復甦,直到雷根卸任的一九八九年,經濟成長率大都維持在三%到四%上下。)也許,該歸功於當時的聯準會主席保羅.沃克(Paul Volcker)才對──讓美國揚眉吐氣;蘇聯,美國的冷戰頭號大敵,全面崩垮,「邪惡帝國」解體,紛紛轉變為更民主的社會;大部分的東歐國家,現在更自由、更文明,其中有些也加入了歐盟,擺脫了陷入暴政的厄運。

還有中國,靠著「半自由化」的市場,從一個糟糕的極權國家,搖身變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至於印度,數億人口現在更富有,跟全球經濟也整合得更好;大部分的拉丁美洲國家,如今不是繼續實施民主,就是轉型成了民主國家;墨西哥與美國、加拿大,簽署了「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在柯林頓政府最輝煌的那幾年,經濟上感覺百花齊放,好得不得了。

然而,這一切讓我們錯誤地樂觀起來。沒錯,好消息很多,但其實我們的科技並沒有任何重大突破,我們的生活水準也沒有大幅躍進。蘇聯解體之後,我們的確享受到一些「和平股利」的好處,但這些好處在我們與恐怖主義宣戰後,很快就被抵銷掉了。還有中國與印度製造的廉價商品,也讓我們一度享受到「垂得低低的果子」,但別忘了,這背後還是沒有重大的科技創新。再加上,我們的媒體也不會去探討像是「今年沒什麼重大創新」這類的課題。就這樣,我們的期待與事實之間,漸行漸遠。

回到當時,我們覺得自己所向無敵。打從一九八○年代初期以來,其實也不是沒有出現壞消息,只是最後的結果看起來沒有很糟而已──至少對美國來說是這樣。這裡我舉幾個例子: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