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英政府的像,不在都選擇下鄉,畢竟民選時代,與民眾溝通本來就是政府的重點工作,像的原因是他們的溝通或所謂的「傾聽」,並不在於聆聽異議做為修正決策的參考,相反的,所有的溝通都在「說服」或者強化自己的論點。
舉一個具體案例吧,馬政府最大的風暴服貿協議,在此之前已經有了「經貿架構協議」(ECFA),民進黨強勢反對,馬英九的反應是「宣傳不夠」,他自己和蔡英文電視辯論之外,陸委會為了宣傳ECFA,撒下各種宣傳品,從網站、春聯、到紅包袋都要冠上「門打開阮顧厝」的口號,有效沒效呢?ECFA簽了,總統連任了,二年後,就爆發太陽花學運!運動過程中,馬政府自己聘的國策顧問郝明義都反對服貿,何以致此?馬政府沒人能跟郝明義說上話嗎?問題在說上了話,能有任何調整嗎?
馬英九不理郝明義 蔡英文不理陳博志?
從服貿看前瞻,蔡英文要政務官要立委舖天蓋地的到選區「宣傳」,有想過靜下心來聽聽反對意見的理由和論述依據嗎?馬政府反服貿的郝明義現在是林全內閣的座上賓,從開放台電到前瞻都要聽取他的意見,接受他的專訪,蔡政府自己聘任的總統府資政、扁政府時代的前經建會主委陳博志為了前瞻,多次撰寫文稿,接受媒體訪問,反覆述說國家資源有限,建設計畫要有緩急,陳博志既是前政務官,又是前總統李登輝時代就受倚重的財經學者,蔡政府上上下下有誰想到聽聽他的意見?迴避聆聽是因為聽了不改更麻煩嗎?這和民進黨批評的前朝又有何異?
民主社會政策有異議是常態,關鍵在如何溝通並處理異議,天下沒有百分之百完美的決策,異議某種程度就是調節決策良窳的機制,陳博志在接受《信傳媒》訪問時談到二十七年前的往事,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要推出六年八兆八千億預算的國家建設計畫,他當著李登輝面說不可能,和時任經建會主委郭婉容辯論,民間財經學界群起反對,民進黨舉辦「全國民間經濟會議」,結果郝柏村邀集反對學者,不在說服而在聆聽,最後預算額度一砍再砍,只剩下四分之一,連高鐵路線都改了。
或謂,當年預算砍了還有兩兆,如今蔡政府八年八千億也不過是當年預算額度的一半不到,問題是政府的「調整機制」,當年可以做得到,政黨三輪替之後反倒愈來愈僵化了嗎?如果蔡英文回頭看看郝柏村為六年國建的辯護(包括卸任後),「六年國建不是六年都要完成…不做就是零分…為台灣未來畫下理想的藍圖…」每一句都可套用在前瞻,蔡政府的「套路」一回頭就是二十七年!
羅智強緊咬不放 是盯著蔡英文「補課」
郝柏村三年不到就卸任,即使總統還是李登輝,他的六年國建終究畫下句點,打散在後任者的其他計畫中,而自政黨輪替之後,行政院長職位愈坐愈短,每一任都重整前任未竟之計畫,再包裝成一個新計畫,重點不在計畫而在避開舉債上限為自己爭取更多可分配的資源。這樣的計畫,蔡英文要求立委以「百年建設」宣傳,這個「氣魄」,大概連郝柏村都甘拜下風。
當年反對六年國建的財經學者,在政黨三輪替的過程中,陸續成為政務官,或謂「十個經濟學家十一個意見」,但經濟理論有派別但在台灣基本沒有政黨之別,就國家預算分配而言,陳博志一以貫之,二十七年前反對的,不會因為民進黨執政而贊成,這是他無違初心,蔡英文呢?民進黨呢?面對專業反對意見,連郝柏村都懂得退讓,蔡英文不跟郝柏村學,也該跟李登輝學,難不成真要讓自己落到前手「有溝無通」的境遇?
六二暴雨,蔡英文南下與中社座談,是與深綠自己人相互取暖,全台大雨滂沱之際,凱道拆了原住民的帳棚,蔡英文還在談前瞻,即使前瞻有治水,比例呢?要調整嗎?換做是馬政府做相同的事,蔡英文、民進黨當做何說?從這個角度看,蔡政府民調下滑,蔡總統聲望下跌,並不冤枉。羅智強挑著蔡英文話柄,緊咬不放,其實是給蔡英文「補課修煉」,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蔡英文想不起來自己過去曾經如何罵人,沒關係,只要想一想,如果此刻是執政的馬英九所做所說,她會如何反應?至少避免陷入權力套路的循環不可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