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統敗選之後,國民黨成立改革委員會,費大力氣端出「兩岸論述」,社會波瀾不興,倒是黨內異聲不斷,歷任黨主席自連戰以降,都提出「不同意見書」,主旨大同小異,都在肯定「九二共識」的價值,不容新論述抹煞;新世代則聲明要超越九二共識,重現兩岸和平的核心價值;台北市議員游淑慧一語中的,「難道國民黨窮得只剩下『九二共識』?」她說對一半,國民黨窮得不只剩下九二共識,還剩下一個巴掌數不完的「黨主席」們。
這正是國民黨的大問題,大老多、虛文多,做虛文駡聲多,不做虛文駡聲更多 就是一個左右不討好,進退難求全的局面。
「九二共識」到底好不好?答案只有兩個:好與不好,但答案不只這兩個,因為好也不好,兩者甚至未必衝突。九二共識的好,毋庸置疑,因為這個「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讓馬英九帶領國民黨重返執政後,順利推展兩岸協商,簽下二十幾個兩岸協議,任期結束前舉行「馬習會」,寫下兩岸領導人對等直接對話的歷史紀錄,套用馬英九基金會執行長蕭旭岑的用詞「馬習會就是九二共識的具體實踐」。
弔詭的是,九二共識的好可能正是它的不好。首先,自有「九二共識」一詞伊始,馬英九固以此贏得兩次大選,但台灣內部從來沒有一致性的評價,民進黨從頭到尾否定「九二共識」的存在,頂多承認「九二會談的歷史」,蔡英文因為否定九二共識,輸過一次大選,贏過兩次大選,簡單講,九二共識好不好,靠的不僅僅是兩岸交流的具體實踐,還要靠國內政治活動(選舉)的實際檢驗;第二,選舉有輸有贏,能以此論斷好或不好嗎?政治現實是就算九二共識再好,若不能取得執政權,「九二共識」就只能是掛在牆上、擺在書櫃的「歷史文件」,不論是供人緬懷或瞻仰,都沒有再實踐的可能。
質言之,敗選後的國民黨,再肯定「九二共識」,過去四年、未來四年,都不再有實踐的可能;二00五年連戰登陸開啟九二共識協商之門,有扁政府兩岸關係緊張、包括美國在內對此屢發不豫之言的社會氛圍和國際背景;如今全球防疫兼反中,氛圍不對,甚至兩岸邊境管制仍未全開,國民黨抱著九二共識,至少今年,連論壇都開不了,換言之,九二共識要肯定、要「超越」、還是要供起來,都屬「不急之務」。
國民黨新出爐兩岸論述,短期內沒有太大作用,至多只是「內宣」,保證國民黨不會「賣台」,論述中的「四大支柱」,大概每一樁都會「刺傷」北京的雙眼,支柱一,中華民國在國際組織應有的地位,台灣的國際參與從連戰登陸就提出,馬英九也以此為台灣爭得若干空間,算是重述大老的立場;第二,推動兩岸人權協議,根本是北京的敏感詞,但國民黨不能不談,否則又如何批評民進黨蔡政府限縮人權(言論與結社自由);第三,兩岸防止意外機制,的確需要,但沒有也形同有,北京不會比我們更不怕「意外」;第四,完成兩岸監督協議條例與制定黨公職兩岸交流行為準則,前者無法操諸於國民黨,還得看國會多數的民進黨,民進黨大聲嚷嚷要監督,執政後無溝通無對話更無協議,這個朝野曾經都要的條例,又成了政客的不急之務,至於後者,簡直是吐槽熱衷穿梭兩岸的黨人們,國民黨當然可以也必須自我要求,嚴肅紀律,就是未必有人肯遵守,最終只能規範江啓臣領導的黨中央和立院黨團,好在疫情當頭,想交流都沒得交流,問題不大。
這樣的一份論述,開宗明義先肯定九二共識,再述明未來的「優先行動」,但泰半做不到或做不了,與「黨主席們」的立場到底有多大差異?就像九二共識的內涵,民調還是過半不知所以,不是不知道,是懶得知道;黨主席們的反彈,也就只能在國民黨內翻騰,兩年後的地方基層選舉都未必用得上。
兩岸關係既是政治現實,更多是歷史問題,急也急不得。國民黨主席們與其急得跳腳,不如想想為什麼不談九二共識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仍獲對岸青睞?做為政黨,勝選就是硬道理,而勝選的法門在民意,而非神主牌,做為在野黨,挑剔執政者的理由俯拾皆是,不必非踢兩岸政策這塊鐵板,這塊鐵板等民進黨踢夠了,民意風向自有轉變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