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在這次的新冠肺炎COVID-19大爆發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在中國大陸的新冠肺炎治療指引中,除了列出各式西醫支持性療法外,也提到「可考慮中藥治療」。 應該說,由於疫苗還未開發出來,全球在此次新冠病毒的治療與防疫機制主流還是採取西方醫療與公衛系統來對應,中醫藥主要扮演的角色多半還是支持性治療。
目前中藥的支持性作法主要有兩大模式:
可阻擋病毒通道的中藥:新型冠狀病毒的致病機轉是運用病毒外膜的棘狀蛋白,與人體的ACE2受體結合,達到感染人體細胞的效果。目前研究的重點就是透過模擬篩選,將常用的中藥材逐一與ACE2受體進行結合,找出「具備ACE2結合力」的中藥材,就有可能幫助阻擋病毒進入人體的通道,讓病毒無法順利感染人體。
具有化溼功效的中藥:新冠肺炎重症患者臨床上會出現呼吸窘迫、須插管治療,肺部電腦斷層也可看出毛玻璃樣病變;這就中醫所說的「痰溼」,肺部會出現痰熱或水溼等填充物。西藥中缺乏藥效良好的化痰藥物,中藥在這方面可以發揮強項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大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特別出版了《新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診療手冊》來協助第一線的抗疫與防疫工作,其中整理出症患者的3種證型──寒溼疫毒襲肺、溼熱疫毒蘊肺(熱重於溼)、寒溼疫毒襲肺(濕重於熱),三者共同特徵都是「溼」,驗證了中醫在新冠肺炎治療「化溼」的重要性。
在武漢重疫區,大陸方面採取的是中西醫合作模式來治療,臨床上發現中醫在治療輕症有效,讓原本10%的轉重率,下降到4.1%,主要用藥有:清肺排毒湯、化溼敗毒方、宣肺敗毒顆粒、金花清感顆粒、連花清瘟膠囊、血必淨注射液等3個中藥方劑和3個中成藥對新冠肺炎有明顯療效。(其中連花清瘟和金花清感都源自我國兩張古方——近2000年歷史的張仲景《傷寒論》麻杏石甘湯和清代《溫病條辨》銀翹散。)大陸的西醫在處理重症病患時,發現了中醫與現代醫學共通處,像「肺與大腸相表裡」,比如重症胰腺炎的病人,肚子很脹,肺呼吸也不好。把腹脹解決了,結果發現肺功能也跟著改善了。從西醫的角度看,腹脹物理因素對膈肌的影響加重了肺的功能障礙,腹脹時腸道大量堆積毒素也會加重肺損傷,所以把腸道問題解決了之後,肺功能也就跟著改善了。隔西兩者說法不同,但是原理卻是貫通的。一旦異通之後,採取的治療方式就更有確,成效也佳,對重症處理也起了臨床上的治癒成果。
在江夏的方艙醫院病人全部吃中藥,收容564個病人,基本上都為輕症,由武漢的5個中醫院校組成的醫療隊承包治療。不過化驗檢查、移動CT等現代醫學設備一樣不少。該吸氧的還得吸氧,該輸液還得輸液,肺部影像還得檢查,一些常用基礎西藥我們也備著。換言之,還是中西兩套醫療系統並進,以中藥治療為主,輸液較少。除了吃藥外,還有打太極、練八段錦、針灸、按摩、穴位敷貼等中醫治療模式。實驗結果證實了:「對於新冠肺炎輕症患者,用中藥完全可以達到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