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95口罩發明者、來自台灣的蔡秉燚博士2年前退休,現在卻過著比以往更忙碌的生活。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今年3月席捲全球時,他受到來自各地專業人員的詢問,因為口罩供不應求,醫護人員陷入生命險境。從那時候開始,現年68歲的蔡秉燚每天工作幾乎20小時,熱心研究將N95口罩消毒、重複使用的方法,不拿任何一分酬勞,只為拯救更多人命。
沒有這位台灣人,就沒有N95口罩
蔡秉燚(Peter Tsai)出身台中清水農家,高中就讀台灣省立清水高級中學(現清水高中),為習得一技之長,選讀台北工專(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前身)纖維工程科化纖組。剛出社會時,他起初在紡織工業研究中心(紡織產業綜合研究所前身)任職,接著轉職到一家染整廠工作。
渴望繼續充實學識的蔡秉燚,1981年赴美攻讀堪薩斯州立大學(Kansas State University)碩博士學位。就讀博士班時,儘管只需要90學分就可以畢業,他仍廣泛涉獵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狂修500學分,相當於念6個博士學位。
研究所畢業後,蔡秉燚進入田納西大學(The University of Tennessee)擔任研究學者,領導團隊在1992年開發一次性N95防毒口罩的兩大技術,1995年申請過濾材料的專利權。在田納西大學的教學生涯中,蔡秉燚一共獲得12項過濾技術的美國專利,其中包括2018年最新研發的「水力摩擦加電技術」,使過濾材料效能加倍,N95原本需要用兩層材料,新技術只要一層、透氣效果更好。
N95口罩消毒法:70℃、持續加熱1小時
《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7日刊出蔡秉燚採訪,指出這位學者「退而不休」,樂意也志願與美國各大研發單位合作,使工廠如今每小時可以生產出製造百萬個口罩的材料,也讓全世界各地擔憂受到病毒感染的人們,了解到口罩加熱多久、溫度多高才具有消毒效用。
蔡秉燚指出:「那時候大家都在問我關於口罩的事。」因為N95口罩已成為疫情期間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它是市場上防護性最強的口罩,緊密貼合臉部,過濾效果為95%,也就是它至少能過濾掉95%的流感病毒、灰塵、花粉、霧霾、以及煙塵等微小顆粒物。
他在田納西州諾克斯維(Knoxville)的住處打造一個臨時實驗室,開始嘗試各種口罩消毒方法,他是志願的,「我每天工作幾乎20小時,但我不在意。」他嘗遍一切可能的方法,煮沸、蒸熟、在烤箱中烘烤、長時間放置等等,然後他4月發表了一篇醫學文章,提出多種清潔和重複使用N95口罩,且不會損害過濾功能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