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國安法》實施下的立法會選舉將出現怎樣的對決,是一大關注焦點。
什麼是「35+公民投票計劃」?
目前香港立法會有70席,地方選區和功能組別各佔一半。地方選區的議席由該區選民投票選出。功能組別則代表維護社會特權階層利益的選舉,由小圈子團體投票產生,不需要競選,很多人會自動當選。
民主派35+公民投票計劃的目標是,在本屆香港立法會選舉中取得民主派過半席位,即在地方選區和功能組別的席位中分別取得一半以上的議席。
上一屆2016年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在70個議席中獲得29席,包括19個地區席位和10個功能組別的席位。其中6名議員被指宣誓無效而取消資格,補選後剩下23席,佔立法會總議席的三成。
1997年香港主權移交後的幾屆立法會選舉中,民主派都以過半數席位為目標,不過均失敗告終。
為何要爭取35+?
「35+公民投票計劃」剛提出時,負責推動初選和協調參選名單的香港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戴耀廷說,該計劃旨在獲得對立法會的控制權,繼而否決《財政預算案》,令香港憲制陷入危機。長遠來看,這樣可以令國際社會關注,以此制衡北京。
香港《基本法》第50條規定,如果立法會拒絶通過香港特區政府提出的《財政預算案》,協商後仍不能取得一致意見,行政長官可以解散立法會。
不過,自從中國人大宣佈通過香港《國安法》後,民主派認為北京中央政府主動將香港推入國際角力。而此時爭取「35+」的意義在於「凝聚公民力量」,戴耀廷說。
民主派內部有不同陣營,包括傳統民主派、本土派、政治素人等,分別代表不同的抗爭路線。民主派認為,「35+計劃」下的初選及投票有助了解民意,建立互信,並明確今後的抗爭路線。
戴耀廷認為,如果民主派最終得票率達到七成,即使最終有人被取消資格,也已經在國際社會面前取得了人民授權。
「當權者不顧廉恥地剝奪香港人的基本權利,只會令中共自絶於國際社會,」戴耀廷說。
「35+」路徑
目前建制派和民主派在立法會分別佔43席和23席。民主派想要取得過半席位,必須在地區直選中取得多數,並在功能組別中有所提升。
上一屆5區直選中,民主派與建制派所佔席位比例見上表。民主派計劃在本次地區直選中取得23席,即新界東、新界西各6席,港島、九龍西各4席,九龍東3席。
功能組別中,要至少再得12席才能達到「35+」。功能組別的大部分席位常年由建制派佔據,想要反轉相當困難。
目前香港民主派在法律界、教育界、衛生服務界、社會福利界、會計界、信息科技界和醫學界7個組別中佔有席位。在「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界」,民主派姚松炎在上屆獲得議席,後來被取消資格。這8個席位依然是民主派的目標。
另外,工程界、飲食界、批發零售界,以及「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能否取勝,將是反轉選情的關鍵。
初選名單顯示,共有52人宣佈參選民主派的地區直選和兩個功能組別。候選人目前正在地區論壇辯論。
文中圖表製作: BBC News東亞數據新聞組Aghnia Adzkia、Arvin Supriyadi及Leben A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