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標題悄然形塑閱聽者之思考方向
在資訊爆炸的時代,訊息的流動與更新速度超乎我們的想像。新聞是傳遞資訊的媒介之一,閱聽人不必在事發現場,透過閱讀新聞便能獲得異地的即時資訊。新聞媒體業的競爭可說是日益激烈,為了獲得第一手的獨家資訊,不惜透過跟追當事人、設計聳動的新聞標題、內文誇大的用詞等等來吸引閱聽者的目光,促進對該事件的討論。
以此次移工逃跑事件的新聞標題為例,其所涉及的議題有三個方向:一是移工可能為疫情的帶原者,其逃跑的行為造成民眾對於疫情恐擴散的恐慌;二是移工逃跑的動機,也就是行動者為何要逃;三是什麼樣的因素使這名移工必須躲避警方的追緝。很可惜的媒體報導只就逃跑這個事實結合疫情恐散播之可能性,呈現在閱聽人面前,而未就後兩者做深入分析,導致輿論一面倒的就事實表面之逃跑行為進行譴責與撻伐。又如以往犯下重大刑案的法院判決結果,媒體經常以「連續殺人又棄屍 OOO「有教化可能」逃過死刑」為標題,告訴閱聽者法院最終判決結果,讓輿論指向法官判決與所謂的司法不公,而判決書所整理的脈絡化分析往往為人所忽略。
媒體報導固然須符合事實,但卻很少能引起閱聽者試著去了解其背後複雜的結構性問題,也就是解構再建構的能力,致使類似事件持續的在生活周遭層出不窮,閱聽人卻無法整理出脈絡化的理解與個人詮釋,只就事件的表面或是結果,進行毫無建設性的虛質批判,而依然對社會現況改變沒有實質幫助。
台灣外籍移工現況與分析
根據移民署的資料顯示,截自今年五月,全台外籍移工人數有707,308人,失聯移工總計則有48,449人,相較前幾個月的資料,台灣的外籍移工與失聯移工的總數仍持續攀升著。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以及擴張,全球人口流動之現況已可說是稀疏平常,為了複製資本主義的生產以及再生產,便須維持現有條件方能持續運作;台灣企業經營成本漸漸提高,加上國民平均所得上升、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對生活品質之想像與要求,受雇者在求職時自然會對薪資有最低限度之需求。而為了維持一定的利潤,資方便轉而雇用薪資較為廉價的外籍移工。
外籍移工會選擇來台工作,除了經濟的推力與拉力、自由市場之供需法則,也可能和尋求更好的工作機會有關。有些國家屬於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以第一、二級產業為主,以經濟層面而言薪資可能過低,來台灣工作是個謀求更好發展的機會,工作機會也相對較多。
行動者為何要逃?
以此次印尼籍移工逃跑事件為例,若他為失聯移工,被查緝後根據《就業服務法》相關規定,將會被遣返回國。遣返回國不但會使行動者頓失經濟來源,其配偶與孩子也將成一大問題;也因外籍移工並非本國國民,無法享有國民的基本權利,這些移工一旦成為失聯移工,其自身與配偶、孩子將成為所謂的黑戶。在無法受國民基本教育且無法去醫院看診的情況下,階級複製便很難改變;在種種的社會性結構問題底下,有許多問題將成為惡性循環,例如居家分娩、就業條件的劣勢以及剝削、權益的被剝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