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這隻看不見的手」這句堪稱經濟學上最著名的譬喻,出自亞當.史密斯。一即使沒聽過史密斯這號人物的人,通常也聽過這句可以總結他作品內容的簡潔說法。這個說法似乎在暗示史密斯曾經表示,國家只會礙事,自由市場則做了一切,因為他神奇地創造了財富。
這種詮釋其實是個誤解。在整本書中,這隻「看不見的手」只出現一次,而且在相當後面;就連「市場」一詞在史密斯的觀念中,也不像現在新自由主義者所宣揚的那麼重要。史密斯在《國富論》的序言中說明此書的篇章結構,但並未提及「市場」一詞。
史密斯希望說明,財富與成長從何而來,在其中市場雖扮演一定的角色,但史密斯認為,市場僅具有輔助功能。史密斯將他的著作命名為《國富論》,而非《市場自由》等名稱,可謂其來有自。
史密斯想藉此闡示,勞動才是一切財富的來源,而非如重商主義(Merkantilismus)者所言,在於金幣與銀幣的積累。若想對史密斯的《國富論》給予適當的評價,我們需要先了解他想擊敗何種學說;因此,我們有必要先簡短介紹何謂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者的謬誤:黃金無法致富
儘管許多歐洲人未意識到,歐洲是極為獨特的大陸,世界上再也找不到其他地方,能在如此狹小的面積上聚集這麼多國家。羅馬帝國崩解後戰爭頻仍,唯有支付得起大批雇傭兵的國家才能存活。因此,各地軍閥都需要黃金與白銀支付軍隊酬勞。
很早以前,各地王侯必須處理如何增加自己國庫貴金屬數量的問題,而他們想到的辦法是現代經濟學中所謂的「經常帳盈餘」(Leistungsbilanzüberschuss),也就是必須讓出口大於進口,以便將黃金與白銀流入國內。
因此,各地王侯總是處心積慮地提倡本國的手工業與壟斷性工場,以生產出口商品。反之,進口商品則遭到禁止並課以高額關稅,這種種舉措後來被稱為「重商主義」。
重商主義者並非理論家,而是實踐者。他們大抵是國王的行政官員或商人,因此他們並未發展出統一的「體系」,但會針對如何增加國家的黃金與白銀庫藏提出諸多建議。在歐洲各國,其重商主義各有自己的樣貌。
史上第一位重商主義者或許是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他在1327至1377年執政,而且只穿戴英格蘭毛料裁製的衣物,藉此鼓勵臣民購買國產品,不要買當時最流行的法蘭德斯(Flandern)布料。同時,愛德華三世還將法蘭德斯的織工挖角到英格蘭,為英格蘭商人指導最新技術。由此看來,中世紀時歐洲便已出現抄襲模仿的風氣了。
就個別的王侯來看,促進本國的出口業是理所當然的,但重商主義卻存在當時人便已察覺的重大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