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董建華推出《基本法》二十三條國家安全立法,引發五十萬人上街示威,由那天開始,中共已經在謀畫「直接管治」這藍圖。○五年初撒換董建華,由「港英餘孽」曾蔭權頂上,是為了換取時間。推出多項跨界基建,在下層建築層面加快融合,港珠澳大橋、高鐵、新口岸等全速上馬,以大灣區一小時生活圈概念推銷;在○五到一二年間,香港這邊根本沒有什麼反對聲音。
直至一二年梁振英上場,融合工作已經由基建及經濟生活推展到政治層面,所以才有因宣傳「中國模式」而爆發的反國民教育運動,黃之鋒一代以中學生踏上政治舞台。
一二年起,北京開始認為,舊有的一國兩制框架及規範,無法有效處理香港政治問題,於是不斷強化中聯辦的政治角色,包括介入議會工作及選舉、控制輿論傳媒。
礙於香港有自己一套政治建制,中共的介入成效不彰,議會內表決政改紀律不濟,無法壓制反對派議會抗爭等,在選舉中更是多年無法突破六四比例,年輕人的政治行動也越趨激進。
在《國安法》通過後,長期處理香港事務的港澳辦張曉明發表錄影講話,他首先引用鄧小平的干預論做為總路線定調稱,鄧小平一九八四年十月三日在會見港澳同胞國慶觀禮團時說:「不能籠統地擔心干預,有些干預是必要的。要看這些干預是有利於香港人的利益、有利於香港的繁榮和穩定,還是損害香港人的利益、損害香港的繁榮和穩定。」
中聯辦成為特區管治中心
接著張曉明對香港管治不滿宣洩情緒,此舉充分反映出北京在香港問題上的焦慮及挫折感。他說:「是政府施政動輒得咎,是國家安全處於不設防狀態,是國民教育難以推行,是充斥於媒體對國家的各種負面報導,是學校考試題的荒誕不經,是把香港與內地隔絕的各種言論和舉動,是為香港發展提供空間和動力的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受到抵制等等。究其本質,是香港內外反華反共勢力蓄意製造的政治對立。」
這幾年下來,中共歸納香港存在兩大問題:治權及人心。治權關乎頂層制度設計,關鍵在於全面收緊對特區的控制,包括在一二年開始已經對行政長官述職安排做規範化,建立工作上的從屬關係;現在甚至由黨媒宣示特區政策方向,然後由特區官員附和執行。
早前關於中聯辦凌駕《基本法》二十二條(明文香港高度自治)的詮釋,便是進一步提升中聯辦地位,由協助特區施政躍升為特區管治中心,猶如昔日倫敦外派殖民地總督角色。
在《國安法》下,中聯辦主任駱惠寧兼任國安事務顧問,領導香港國安委及下設執行公署。中共智囊劉兆佳認為,駱惠寧同時身兼三職,具有很大權威性和很高的政治地位,可以發揮指導、監督和支持特區政府維護國安工作。
這種管治模式內地稱之為黨委一元化領導,但其實更接近中央外派總督;至於國安公署,則是大規模復活殖民地政治部(Special Branch)的政治警察功能。
在《國安法》通過後,首次大規模的社會動員是民主派策畫的初選投票,結果在七月十一、十二日那個周末完成。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曾國衛指初選有觸犯《國安法》可能。又在投票前夕,警察高調借「駭客入侵」搜查負責初選投票系統的民意研究所,製造白色恐怖氣氛,減少出來投票的人。結果市民整天都在烈日下於橫街窄巷排隊投票,總計近六十萬人走了出來。
六十萬港人挺身證明意志未消沉
在初選過程中,多個票站遭到打壓,同時在違法的陰影下,負責人前立法會議員區諾軒認為,市民的投票意願雖受打擊,但反過來說,在《國安法》的陰霾下,都有這麼多香港人出來投票,「香港人的勇敢是在這層面體現了。」
香港今後的形勢已經全面與中共內部政治綑綁,中美角力主導下一階段北京對港的鬆緊尺度。當立法的震懾效果退減後,香港人的抵抗意志會消沉,還是會再度上升?從這次初選,相信北京及國際社會都清楚看見了。(本文作者為香港資深媒體人,曾任港府中央政策組全職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