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當臭豆腐飄香國宴

2020-07-18 10:00

? 人氣

也是在這個時期,各省小吃豐富了台灣的飲食地圖,尤其是當時為安置新移民而建的中華商場、散落各鄉鎮的新移民於所在市場邊上搭個小攤販賣家鄉味,以及來自五湖四海的眷村媽媽們交流融合的眷村菜。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台灣菜登上大雅之堂,始自二○○○年陳水扁當選總統,國宴首度以小吃入菜,並舉辦國宴下鄉活動,對台灣美食的概念形成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對「御廚」的想像是「滿漢全席」,此後是「紅蟳米糕」。政權的移轉帶動話語權闡釋的重點,復古台菜餐廳應運興起。

解嚴後台灣的主體性被刻畫被論述,不只是閩南族群,客家、原住民也爭相發聲,台菜的概念再度重整,加入了客家菜、原住民菜,原民會、客委會成立後舉辦各種美食活動,「四大族群」在餐桌上不缺席地各逞其食材料理的特色。

注入多元樣貌的台灣菜之美

作者在書末結論說,台灣菜有如一個貼了標籤的空瓶,不同的歷史時間、不同的台灣住民在其中填入了不同的內容。政治的變化影響了餐桌上菜餚的樣貌,但餐桌上菜餚的迷人之處,終究在色香味、在圍坐者共餐過程的情感交流。

《「台灣菜」的文化史》呈現了台灣菜演變的脈絡,如果想感受飲食過程的情感交融,不妨翻開簡媜的《吃朋友》一書,八次盛宴有八個說故事的人,各自的生命故事讀來扣人心弦。

台灣在日治時期就透過日本接觸大量西方文明,包括「咖啡」。當時的咖啡店雖已不復存在,但台灣在上世紀便已有時髦的咖啡店,如行人出版社出版的《人情咖啡店》,記錄了老店的人情味,成為按圖索驥的參考。

「台灣菜」的文化史──食物消費中的國家體現
作者:陳玉箴
出版:聯經出版,2020年6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