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3.1 經常帳佔GDP比率。資料來源: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Summer 2012
為了平衡國際收支帳,資金由「前段班」借給「後段班」來支撐逆差。「後段班」以借款或發債的形式借入資金後,沒有將資金導入長期資本的投資,卻放任短期的消費和信貸,令國家只產生了暫時性的榮景。像是愛爾蘭和西班牙,信貸管控過於寬鬆,導致房市泡沫破裂後,銀行產生大量壞帳,放貸能力因此受限,政府為了維護金融體系的穩定和流動性,只好發債籌資救市。而希臘、義大利和葡萄牙則是沒有掌握金融海嘯前的榮景,將收入用於改善財政和債務水準,結果
在2008年後,經濟放緩、稅收頓減,但支出卻難以同步下調,所以只好狂發主權債券來穩定局勢,導致政府債務佔GDP的比率直衝雲霄(見圖3.1)。
圖3.1 各國政府債務佔GDP比率。資料來源: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Summer 2012
這些「後段班」國家的債券發行量大增還有另一項因素,就是發債成本不高。我們曾提過,發行人在決定新發債券的殖利率時,會以同年期的參考指標再加上一個數字,這個數字反映了發行人的信用評等。以2001年加入歐元區的希臘為例,在2009年之前的希臘公債殖利率(見圖3.2虛線)幾乎與歐元區公債殖利率(圖3.2實線)重疊,這便說明了希臘的公債殖利率並沒有被加上一個合理的數字,原因是信評機構給予錯誤的信用評等,而投資人便誤認為希臘公債和歐元區其他國家的風險相同,這些都是日後爆發希臘債務危機的主要因素。另外,這張圖同時傳達希臘在加入歐元區之後,竟然可以在高負債的情况下,還能持續以低息發債,無怪乎希臘政府沒有誘因和壓力來降低債務水準。歐元區「前段班」也享受著希臘借錢而拉動貿易的好處,對於希臘債務採取消極的態度。
圖3.2 希臘與歐元區10 年期公債殖利率。資料來源: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經濟資料庫
2009年10月後,新上任的希臘政府宣布當年度的財政預測,數字從約6%的赤字(佔GDP的比率)變成12.7%,從而引爆希臘主權債務危機,信用評等在2010年4月被降為垃圾等級,債券殖利率在2011 年達到25%左右。
希臘的債務危機點燃了投資人對於歐洲主權債券的憂慮,尤其「後段班」的國家在發債上遇到困難,而殖利率的上升也拉高了利息支出,更加深了市場的不安,這種惡性循環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推向最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