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接下荷蘭駐台灣代表一職的紀維德,不過身為台灣女婿的他,接任時已在台灣待超過20年,還說得一口流利中文。儘管對台灣毫不陌生,但推動荷蘭與台灣的雙邊關係仍是新挑戰,回顧這5年任內最主要的成就,紀維德直言:「荷蘭在台灣的能見度大幅提升。」
全台走透透 力推合作項目
荷蘭曾治理台灣38年,被網友稱做「真‧祖國」,但紀維德(Guy Wittich)接受《風傳媒》專訪時卻驚人表示,5年前接下荷蘭在台辦事處(Netherlands Office Taipei,舊名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NTIO)代表職務,當時荷蘭在台灣的知名度不高,提升能見度是首要任務,並選定8、9個合作項目推動。
這些選定的項目涵蓋各領域,從建築到光學、環保到光學都有,紀維德提到,為了達到目標,2016年到全台7個城市進行「荷蘭台灣都市創新巡迴展」,並與代理代理荷蘭卡車品牌「達富」(DAF)的台塑合作,打造行動展示間,同時在當地舉辦論壇和其他活動,促進荷蘭公司與在地企業交流。
「沒足夠時間討論就毫無助益」
「若沒有投入足夠的時間去討論,沒有提出具體實質內容,那就毫無助益」,紀維德說,當時花了3周時間進行巡迴展,不僅是讓地方政府認識荷蘭企業,也是當地公司和荷蘭企業交流的機會。不過他也透露,由於卡車展示間內部沒有冷氣,因此面對「高溫」似乎是此活動的一大挑戰。
紀維德提到,循環經濟(circular economy)是荷蘭推動目標之一,而循環經濟是一種再生系統,所產出的東西是零排放、零廢棄、零浪費,其中不想用的材料或受損的產品不會被當成「廢棄物」,而是能成為新產品的使用素材。離岸風電也是荷蘭力推與台灣合作的項目,2020年3月更宣布啟動人才培育計畫。
栽培綠能人才 光子學是下個目標
荷蘭早在2015年就與台灣能源局簽署合作備忘錄,目前已有超過10家荷蘭的離岸風電公司進駐台灣,但因缺乏在地相關人才,因此荷蘭政府2019年底通過風電人才知識合作計畫,全額補助荷蘭應用科學研究院(TNO)、台夫特理工大學(DUWIND)及荷蘭水文研究中心(Deltares),制定一套種子人才培訓課程。
我國合作對象目前為台灣大學及金屬工業中心,該計畫預計2020年10月開始首批種子人才培訓。此外,光子學技術亦是荷蘭拓展與台灣合作的領域,紀維德直言,荷蘭是全球光子學科技的領導先驅,2017年就擴大推廣,當時就有包含企業執行長和研究機構高層組成的訪問團來台進行會議。
繼續保持「提升知名度、增加曝光率」
依據摩爾定律(Moore's law),積體電路可容納的電晶體數量,每24個月會增加1倍,而在可預見的將來,電晶體的發展會邁入極限,必須仰賴新技術,光子學就是解方,因為光子以光速移動,不僅能在玻璃光纖內傳送大量數據,還能在同個光纖內用不同波長,傳輸不同訊息,且不會互相干擾。
為了擴大台灣與荷蘭在光子學領域的合作,荷蘭在台辦事處與我國工業技術研究院攜手,促成荷蘭經濟部和我國經濟部技術處共同贊助歐盟計畫「EUREKA臺灣全球之星:光子學」,總金額達到670萬歐元(2.34億元臺幣),6項獲得為期3年贊助的計畫中,有5項是台灣及荷蘭共同合作。
2019年,荷蘭是我國第10大貿易夥伴,也是對我國直接投資的第1大歐洲國家,而我國1989年起陸續有台灣公司到荷蘭投資設點,今日在荷蘭的台灣公司已超過200家,包括鴻海、台積電等高科技公司。回到最初的「提升知名度、增加曝光率」目標,紀維德頗為滿意,但仍強調要有組織和團隊推動,才可保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