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環境正義不只是「反核」

2020-08-09 06:00

? 人氣

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提出將往「非核家園」發展。(資料照,吳逸驊攝)

總統蔡英文2016年上任後,提出將往「非核家園」發展。(資料照,吳逸驊攝)

自從小英2016宣佈非核家園開始,能源轉型的進程風風火火的一路展開,從完全依賴核能、火力發電等傳統基載發電方式,轉型到太陽能、風電等等的再生能源等等多元的發電方式,雖然路途驚險遇到幾度缺電的危機,卻總能化險為夷的確是台灣能源轉型的驕傲,但這段轉型過程,卻也讓台灣的環境付出不少代價。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為了要在燃氣發電上趕進度,政府選擇了觀塘,而非環境衝擊相對較小的台北港作為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我們不僅犧牲了萬年形成的世界級地景大潭藻礁,也犧牲了一級保育類動物柴山多杯孔珊瑚的寶貴棲地。

為了要讓太陽光電上趕進度,政府選擇對大批進駐農地的光電板放水——尤其上下游News&Market 就報導道,八成的地面型光電發電,竟然都是犧牲農地而來的!稅收補助的光電板強勢進駐稻田後,造成老農寧可將土地轉租廠商「種電」,返鄉耕種的青農則開始面對土地價格節節升高的危機,更間接讓青年的返農之路更為困難。

站在能源永續、經濟發展的兩面大旗怪異地湊合指揮下,環境永續的承諾似乎往往被拋諸腦後。

我們不惜架空環評制度以成全經濟發展,我們看到不論是深澳電廠,或是大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的兩案中的環境評估案中,環評委員幾乎都在審查壓力之下遭到架空,兩次的環評案都是外聘環評委員大量退席抗議後,由官派的環評委員的優勢多數投票通過。

已拆除的深澳發電廠舊廠房。深澳電廠。(取自維基百科)
已拆除的深澳發電廠舊廠房。(取自維基百科)

政府面對大量閒置工業區土地的問題處理無力,面對像是小型工廠土地取得難題不只冷眼旁觀,還以容納農地工廠為說詞,徵收更多土地去他們租不了的工業區......事後又屢開後門放任退無可退的小工廠進駐農地,造成污染與農工對抗的緊張,後又讓農地進駐農舍豪宅,不斷墊高農村土地價格把農業逼離土地、現在又讓農地大量進駐光電,搜刮更多的可耕作土地。

歐洲國家儘管擁有廣闊的大陸土地,尚且為保護自己的糧食主權,採取各式補貼來提振農業從業人口收入,以保護可耕土地不至因為工商發展流失,我們這個住在中共惡鄰旁的小小島國,卻無力阻止自己的糧食主權不斷流失?

我願意理解,在台灣留下遺害萬年的核廢料是對土地、未來子孫的「世代不正義」,然而破壞世上罕有,萬年形成的自然地景,破壞後世見證大自然的機會,不也是一種「世代不公」嗎?身為一個二十多歲的青年,我認為我們需要的環境正義,從來不是只有「反核」,我們要的世代正義,也從來不是只是反抗中共侵蝕民主的惡意或是平反二二八,更必須從無效率且過度發展的魔咒中,解救土地蓬勃的生命力。

*作者為桃園青年。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