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宗洸觀點:非核自挖坑,減碳路難行

2020-03-16 06:30

? 人氣

日本福島核子事故發生迄今屆滿九年,反核團體依慣例於10日召開記者會表達立場,今年的主要訴求為「核電走入歷史、除役要公開透明」。(資料照,顏麟宇攝)

日本福島核子事故發生迄今屆滿九年,反核團體依慣例於10日召開記者會表達立場,今年的主要訴求為「核電走入歷史、除役要公開透明」。(資料照,顏麟宇攝)

日本福島核子事故發生迄今屆滿九年,反核團體依慣例召開記者會表達立場,今年的主要訴求為「核電走入歷史、除役要公開透明」,與會人員認為台灣未來將可達成低碳、非核、減煤,同時也建議政府應將具體的能源轉型、減緩氣候變遷等議題,放入國家發展主軸。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對照反核團體的樂觀期待,環保署則顯得相對保守。署長張子敬日前於立法院接受質詢時二度坦言,我國恐無法在今年達成先前所承諾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亦即2020年的排放量須較2005年減少2%,目前的減碳總量僅達0.95%。因此,環保署決定在今年下半年提出更嚴苛的《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法草案,訂定更有效的減碳策略。

20190411-環保署長張子敬11日出席衛環委員會,針對「4月7日六輕石化園區氣爆總檢討」備詢。(顏麟宇攝)
環保署署長張子敬(見圖)日前於立法院接受質詢時二度坦言,我國恐無法在今年達成先前所承諾的溫室氣體減量目標。(資料照,顏麟宇攝)

反核團體既要非核又要減碳,更期待能源轉型能有助於減緩全球氣候變遷,但仔細檢視當今政府的能源政策,未來能夠具體達成的目標大概就只有「非核、減煤」了。事實上,在化石燃料發電繼續維持80%的狀態下,排碳總量將無法有效降低,原因是即便未來真有50%的燃氣發電,天然氣燃燒後的產物依舊是二氧化碳。

更令人擔憂的是,政府規劃的20%再生能源發電的目標若無法於2025年實現,在核電準時退役後,欠缺的電力便須由更多的火力發電補足,排碳量屆時勢必不減反增。環保署規劃中的《溫減法》修正,僅著重「強化部會減碳義務、落實汙染者付費」等消極作為,並未從排碳源頭減量下手,在現行能源政策不可能輕易改變的現實下,張署長未來面臨的減碳壓力只怕年年加劇。

檢視台電公司2019年全年的發購電資料,便可明白前述的狀況並非非危言聳聽。台電去年的發購電量為2325億度,較前一年近乎持平。其中,再生能源發電(含風電、太陽光電、慣常水力及生質廢棄物焚化)占比由2018年的4.9%成長為5.9%,1%的增幅主要來自太陽光電(增加0.6%)與慣常水力(增加0.4%)。此外,核能發電的占比持續上升,去年核二、三廠四部機組共發電312億度,占總發購電量的13.4%,較2018年增加近2%。

台灣太陽能產業最上游的原料,9成以上都依賴進口。(柯承惠攝)
作者指出,根據台電公司2019年全年的發購電資料,再生能源發電(含風電、太陽光電、慣常水力及生質廢棄物焚化)占比由2018年的4.9%成長為5.9%,1%的增幅主要來自太陽光電(增加0.6%)與慣常水力(增加0.4%)。(資料照,柯承惠攝)

值得留意的是,去年的氣、煤、油電合計占比為79.3%,較前一年一舉減少3%,而火電整體占比下降的缺口其實是由前述新增的核電與再生能源發電補上。換言之,核綠同行的發電方式促成了去年火電減量,並同時實現了反核團體與張署長期待的減煤與減碳。

筆者毫不懷疑環保署想要努力達成減碳目標的決心,但修訂《溫減法》只能治標、無法治本;反核團體真心以低碳及減緩氣候變遷為主要訴求,更不該主張驟然廢核。現實是運轉中的4部核電機組陸續停止運轉後,將使超過13%的零排碳基載核電消失,而足以維繫基載缺口的選項,到頭來反須落在助長碳排的氣電與煤電。行政院在能源政策上沒有具體有效的轉變,環保署的溫室氣體減排大業只怕徒勞無功,而反核團體的環保訴求最終亦難實現。 

*作者為國立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