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得來說,在美國大選前,川普和拜登兩位總統候選人對中政策的強硬立場相似,但兩人在方法與途徑上保持不同意見。他們都認為美國需要嚴格檢視過往的對中政策,並改善中國大陸在各領域的所作所為,正如同拜登投稿在《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的一段話:「如果中國堅持其做事風格,我們就的確需要對中國採取強硬態度。」在可見的未來,最少是下一任的四年內,美國整體的對中政策會愈趨嚴厲;中美雙邊關係也會愈趨嚴峻。
在亞太議題上,儘管兩位候選人對中政策的方法有所差異,但美國在亞太的政策有其連貫性。就算是強調「美國優先」的川普,還是推出「印太戰略」(Indo-Pacific Strategy)來積極拉攏具有相同安全利益的國家,一同抗衡中國大陸在區域的崛起與擴張。部分學者認為,川普的亞洲政策其實是歐巴馬時代「亞太再平衡」(Pacific Rebalancing Strategy)的延續。拜登特別強調美國一貫的做法:掌握國際規則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並試圖聯合國際上的「主流聲音」和「民主陣營」來對中國大陸施壓,迫使其進行體制上的改革。
對於夾在中美兩強之間的臺灣,選擇策略上就需格外謹慎。拜登宣示了美國在國際體制中一貫的領導角色,而他的對中政策與中國大陸的關係也將持續走向「形塑選擇」(Shaping the Choices)。臺灣一方面需要考量到利益背後的危機,倘若選擇的戰略是「一邊倒」,則臺灣在美中對抗之中充當美國「馬前卒」角色恐有被犧牲的風險,因為拜登也提到美中在氣候、無核化等問題上應加深合作。然而國際局勢變化莫測,倘若未來美中關係重新升溫,台灣被拋棄的機率也就大增。此時國際關係中的避險策略,是提供臺灣利益最大化的護身符.另一方面,臺灣也需要參考其他亞洲國家策略選擇,善用獨有的兩岸關係,在愈趨惡化的大環境下爭取2300萬臺灣人民的福祉。
*作者吳崇涵為政大外交系副教授;共同作者張朕祥為政大外交系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