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聞》環保律師助攻,樂生喜迎16年法庭首勝

2020-08-17 10:00

? 人氣

根據衛福部提出的「樂生園區整體發展計畫」,由於面積廣達二十五公頃,另包含文化與醫療設施,必須進行環評。不過衛福部卻將重建工程切割成好幾個部分規避,並從入口的陸橋工程先動工,蔡雅瀅氣得再度向行政法院提起訴訟並聲請假處分,以保留目前的進出口。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重建工程的主要爭議有二個,一是未經環評,二是入口興建陸橋不符院民需求。她解釋,痲瘋病的病毒主要侵入病患的神經系統,多數患者會因為失去感官知覺,四肢反覆受傷而截肢;不少住在樂生療養院的院民都以電動車代步,而台北市捷運局興建的陸橋,儼然像是把院民封鎖在院區。

樂生院民以電動車代步,捷運局原先規畫的陸橋,並不符合需求。(新新聞資料照)
樂生院民以電動車代步,捷運局原先規畫的陸橋,並不符合需求。(新新聞資料照)

保守法院變開放,認可環境文化權

陳孟秀提到,院民陳再添喜歡吃日本料理,每回到樂生院拜訪他,兩人都只能將日本料理外帶回到院內,「他的電動車無法跨過店門口的門檻,必須在門外等我買好便當。」縱使樂生療養院已經取消隔離政策,日常生活的一磚一瓦仍可能將院民排除於社會之外。有別於十年前聲請假處分時,法院直至拆除建物後才訂定庭期,法官這回在收案當天就發出開庭通知,安排現場勘查時甚至找來八個相關單位共同討論。法官最後裁准暫停工程的假處分。

這幕影像讓陳孟秀記憶猶新,勘查當天是正中午,大夥頂著大太陽從山下走到山頂,中間只有半小時待在室內聽簡報;法官在審理期間向聲援團體要來樂生保存運動歷年的資料,對院區的橋樑與房舍都喊得出名字、講得出故事。陳孟秀觀察到,行政法院過去的態度較為保守,傾向尊重行政機關的行為,儼然為行政機關背書,但這幾年的風氣變了,法院逐步承認文化權與環境權,「以前我們引用人權公約時,經常不被法院採用,現在反而是判決書裡常引用人權公約。」

民團打團體戰,共享環境訴訟經驗

更重要的是,陳孟秀認為,樂生保存運動長達十六年,青年學子的持續投入讓抗爭能量得以延續,更留下豐富的文字與影像紀錄。由於樂生療養院是日治時期的殖民地政策,日本民間的國際串連聲量也鼓舞台灣,提供相關經驗做為借鏡。同時,台灣主打環境訴訟的環保團體陸續成立,首先是蔡雅瀅任職的蠻野心足生態協會,接著有法律學者成立環境法律人協會,另外還有中科三期訴訟和解後成立的環境權保障基金會,三個組織經常合開培訓課程,傳承環境訴訟經驗,「大家忙著不同的案子,卻像是團隊作戰。」蔡雅瀅說。

最令人感動的是「院民始終沒有放棄」,陳孟秀提到,院民每次從院區到法院,來回路程經常超過兩個小時,一般人十秒鐘就能搭乘捷運手扶梯出站,院民卻得轉好幾圈才能搭到電梯。為了漫長的路程與開庭,院民往往在前一天就得吃藥,忍住想喝水、想上廁所的念頭。「大家都在絕望中找希望!」兩人不約而同感嘆。由於本案訴訟仍持續進行,蔡雅瀅期待衛福部能變更主計畫、實施環評,納入民間團體與院民提出的「緩坡大平台」方案,重建大家印象中的樂生,體現保障人權的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

李佳穎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