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約600萬猶太人慘遭德國納粹系統性屠殺,「人類怎能做出這種事?」以色列駐台代表柯斯畢今(14)日出席猶太大屠殺歷史展開幕致詞時說,由於倖存者逐漸凋零,而記住這段歷史才能避免讓悲劇重蹈覆轍;我國外交部常次曹立傑強調,歷史不應被遺忘,且和平與人權絕非隨手可得。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Yad Vashem)發起《SHOAH-猶太大屠殺,人類最惡之時》展覽計畫,已在數10個國家逾百地點展出猶太大屠殺歷史圖像,這次由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把展覽帶來台灣,8月15日至9月3日在國父紀念館展出。
柯斯畢(Omer Caspi)問道:「人類怎能做出這種事?」他強調,經歷這段歷史的倖存者陸續辭世,「我們的使命就是把他們的故事流傳下去......過去數年,我們透過文教機構傳遞這段歷史......希望藉由此展覽,讓台灣大眾了解猶太大屠殺的源起和可怕涵義,以防止這類慘劇重蹈覆轍」。
「這項展覽就是讓我們反思歷史教訓,並傳遞普世價值和人權的堅定信念」,曹立傑強調,和平與人權絕非隨手可得,全球必須珍視得來不易的和平價值,「歷史不應被遺忘,深信以誠實態度公開過去歷史,才會有明亮未來」。他也說,以色列果敢面對這段歷史,把傷痛轉化為包容雅量,值得台灣學習。
以色列猶太大屠殺紀念館對外及政府事務主任葛維(Yossi Gevir)錄製致詞影片,直言猶太人經歷德國納粹系統性屠殺,之後重建自身家園、文化及國度,是一項道德啟發。另外,研究猶太大屠殺的文藻外語大學教授張守慧稱,文化記憶不僅是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也是個人和集體記憶之間的橋樑。
張守慧也提到,英文常用的「holocaust」(大屠殺)一詞源自希臘語,而在1978年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推出同名迷你影集,該詞彙在美國成為猶太大屠殺的通用詞,而「shoah」是希伯來語,原意指災難,1985年出了同名法國紀錄片,該詞彙成為專指猶太大屠殺的用語。
1945年,規模最大的納粹集中營「奧斯威辛集中營」被解放,2020年適逢集中營解放75周年。此外,駐台北以色列經濟文化辦事處自2016年開始,每年與德國在台協會舉辦國際猶太大屠殺紀念日(International Holocaust Remembrance Day)紀念活動,非常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