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印度《今日商業》(Business Today)雙週刊網站8月1日報導,中國的「雙循環」發展模式反映出中國正面臨著國內外日益增大的壓力。對內,中國主要擔憂是失業問題,以及因消費支出和私營部門投資不足導致的經濟成長乏力。對外,西方國家政府到處呼籲與中國對抗,並迫使本國公司尋找替代性的供應鏈。這兩點促使中國制定了「雙循環」戰略,以有效減少對西方國家的依賴。同時,西方國家也正尋求減少對中國經濟成長的依賴。
據香港《南華早報》(South China Morning Post)8月3日文章稱,全新的「雙循環」戰略將指導中國未來幾年、甚至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這一戰略能否成功,取決於能否縮小國內貧富差異。在「雙循環」模式下,中國將同時追求國內和對外貿易成長,但優先考慮國內市場。其傳遞的訊息很明確:中國必須更多地依靠自己來維持經濟成長,並將減少對海外市場的依賴,既確保工廠的繁榮,又能發展自己的技術,從而使美國或任何其他國家無法輕易地通過禁運或制裁來威脅中國經濟發展。
「要將中國全部人口或其中大部分轉變為現代消費者」
文章認為,「雙循環」的提出源於深深植根於中國共產黨人獨立自主想法。自毛澤東以來的幾代中國領導人都讚揚「自力更生」精神,越是在外部環境充滿敵意時,這種精神力量就越強烈。「國內大循環」或多或少是這種精神的一種新表達。同時,這種戰略也具有切實的經濟意義,其潛力顯而易見,因為中國有14億人口,是世界上最大的單一消費市場。但是,宣佈一項策略比使其成功容易得多,要將中國全部人口或其中大部分轉變為現代消費者,需要進行結構性改革。這種觸及根本的深層次改革是非常痛苦的。
文章指出,沒有可持續的購買力,就不會有戰略中期待出現的國內強流通。中國過去40年的經濟發展,雖然提高了幾乎所有社會群體的生活水平,但普通民眾所享有的教育、醫療和養老等社會福利待遇仍然是很基礎性的,中國的貧富差距也非常大。文章認為,中國只有取消通過國家或地方政府發行債務來刺激經濟成長的發展模式後,才能創造出可持續的消費能力,進而出現「國內大循環」。
「使國內消費成為中國經濟成長引擎」
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8月3日報導,中國領導層新近提出「雙循環」後,許多投資者認為中國科技公司將因此得到政策上的巨大支持,並開始在二級市場上押注於中國科技產業。戰略分析師認為,「雙循環」的重點是使國內消費成為中國經濟成長引擎,並確保高科技產業等重要行業的供應鏈完整。該戰略顯然試圖降低中國對外國公司的依賴,其出發點是應對川普政府的一系列對抗措施,也暴露了中國出口主導型發展模式的脆弱性。因此,雖然市場判斷中美關係將長期緊張,但是中國市場卻出現了機會,傳統的高科技產業全球供應鏈可能部分重組,本地公司將得到資金支持,它們的產品將有更多國內市場需求。當然,這一戰略也可能對從事進口的行業產生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