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國家面對危機時刻,讓國人有安全感,是領導人的職責所在,相信蔡英文總統會審慎處理兩岸的戰爭與和平問題。以臺灣今天的安全處境,我給蔡政府的建議,還是我過去常說的那句老話,即:先做好自己的事,但不要做損人不利己、吃力不討好,以及超出自身能力範圍的事。
共軍近日動作頻頻,在臺海及其南北兩端進行實戰演練,另美國機艦過去半年來不斷增強在臺海與南海的巡航活動,使地區的火藥味十足,緊張情勢日益升高。值此重要時刻,我讀日本《朝日新聞》資深記者峰村健司(MINEMURA Kenji)日前對芝加哥大學教授米爾斯海默(John Mearsheimer)進行的訪談,心中不免有所感觸。因訪談中提到各方關注的中美角力,也涉及中共武力犯臺的問題。
現年72歲的米爾斯海默,是國際政治「攻勢現實主義」(offensive realism)大師,他在2001年出版的《大國政治的悲劇》(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書中,就對世界局勢發展持悲觀看法,認為中國不可能和平崛起,因為美國不容其霸權受到挑戰,故中美對抗難以避免。
而為何「中國崛起」就必然形成「中美對立」?我認為一個巴掌拍不響,應從中美兩方看這個問題。
在中共方面,習近平畫了一個「中國夢」的大餅,雖滿足中國大陸內部民族主義者的胃口,但也同時激化了民粹主義者的情緒;後者幻想這個「厲害了,我的國」,已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但樹大不免招風,「中國崛起」也產生了「中國威脅論」的擴散效應。北京對於「韜光養晦」和「奮發有為」之間的分寸,似乎沒有拿捏得很好。
任何國家的對外政策目標,都可以分為短、中及長程。短程是以安全為核心利益,中程是要擴大對外影響力,長程則是要建構一個符合本身理想的國際新秩序。從這個角度看,中共在綜合國力加強後,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並無不妥,有人還形容這是東方版的「馬歇爾計畫」;習近平強調以多邊主義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聽來也是言之成理。但問題是操之過急,且沒有做好軟、硬實力「兩手抓」。中共雖擁有強大的軍事和經濟力量,做為對外政策工具,但國際形象卻未獲得相應提升。中共外交部長王毅近期在一場研討會中,不斷以正面方式闡釋中共對外政策,但在座被視為「親中」的澳洲前總理陸克文(Kevin Rudd)就直率回應說,很多國外人士得不到這樣的訊息。
至於美國方面,米氏認為美國不會與任何國家分享權力,所以美國必然會圍堵中國;且如果拜登(Joe Biden)當選,他也會做同樣的事,只是把川普的單打獨鬥,改為結合盟國共同圍堵中共。米氏這番話隱含的是,美國並未放棄它的霸權心態,這才是造成中美對抗的關鍵因素。哈佛大學教授艾利森(Graham Allison)認為,中美最後會掉進修昔底德陷阱(Thucydides’ Trap),從而升高雙方軍事衝突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