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體免疫「不完美但有用」
無論如何,將城市或國家人口依年齡、種族或社會互動劃分為不同群體,有機會幫助政府將關注焦點放在最易受感染的族群,甚至在未來率先對「高危險群」接種疫苗,更快速有效率地達到群體免疫
不過《紐時》也在報導中指出,就算群體免疫的估計閾值下修,要達到該門檻仍須付出大量人口染病甚至病故的高昂代價,且目前仍無法篤定哪個城市已有足夠人口免疫,得以倖免於第二波疫情,而染疫痊癒者的免疫力能維持多久也是未知數,因此仍不能掉以輕心。
哥倫比亞大學流行病學家沙曼(Jeffrey Shaman)強調,模型得出的數字都僅是猜測,不應據此制定政策:「如果我們假裝做到了(群體免疫),就像是在玩火自焚。」耶魯大學公衛學院的皮瑟爾(Virginia Pitzer)則點出,在前述被點名已達成群體免疫的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仍與疫情相差甚遠,「以為我們可以什麼都不做就回復常態,病例數字也不會攀升,是錯誤的想法。」
皮瑟爾也提醒,光是在紐約市的各個街區,居民驗出抗體的比例就有大幅差異,此前逃過新冠風暴侵襲的地區,仍可能逃不過第二波疫情的破壞。但誠如澳洲拉籌伯大學(La Trobe University)的數學家米勒(Joel Miller)所言,就算紐約將來再度浮現疫情,蔓延程度肯定較4個月前輕微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