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新冠肺炎(武漢肺炎)疫情持續延燒,在疫苗經試驗有效且大規模上市前,各國只能冀望在一定人口感染病癒後達到「群體免疫」,使病毒不再於社區內傳播蔓延,甚至有科學家主張,仰賴群體免疫將比對全體人口施打疫苗更有效率。但究竟要多少比例的人口染疫,才能達到群體免疫,儼然成為舉世當前最重要的數學難題。
群體免疫(herd immunity)意指病毒在人群中傳播,多數輕症者在染病、痊癒後自然產生抗體,在整體人口達到一定程度的免疫後,從而阻斷病毒的傳播鏈,若達到病毒R0值(病毒基本再生數,亦即每名感染者平均傳染的人數)小於1的狀況,傳染病就會逐漸消失。
學界主流意見認為,至少要有7成人口因接種疫苗或染病痊癒具有免疫力,才能實現群體免疫,但《紐約時報》(NYT)訪問的十多位科學家,對於群體免疫的閾值(門檻)卻給出更為樂觀的答案—根據他們建構的模型,只要社區內半數甚至更小比例的人口曾感染病毒,就有可能達到群體免疫!《紐時》指出,若這群科學家的估算無誤,人類靠群體免疫抵禦第二波疫情來襲的日子,將比想像中更快到來。
could there be COVID herd immunity within subpopulations, even zip codes? @apoorva_nyc unpacks some new models that offer food for thought, but, she notes, "should not be used to set policy." https://t.co/7soo88HxHy
— Stephanie M. Lee (@stephaniemlee) August 17, 2020
群體免疫門檻 因人因地而異!
群體免疫閾值的初始計算方式,是建立於社區中每個人被感染機率、與他人接觸的頻率皆相同的假設之上,但「這在現實生活中不可能發生」,耶魯大學全球健康研究所(Yale School of Global Health)所長奧默(Saad Omer)舉例說明,青少年可能會將病毒傳播給數十名接觸者,但本人依然健康無症狀;高齡族群雖然較少與他人接觸,對病毒卻毫無招架之力,而病毒在人口稠密都市的傳播速度,也必定遠快於在郊區或鄉村的蔓延速度。
因此奧默表示,達致群體免疫的門檻,會因人口密度與組成結構不同而有所差異。有少數學者甚至向《紐時》表示,一旦將這些因素考量進去,群體免疫門檻的估計值將下降至只要10%至20%人口(具免疫力),病毒即難以在社區內持續存活傳播的程度。
從疫情重災區到「免疫社區」
「我樂意相信,在紐約與倫敦的許多地方,基本上已具有(群體)免疫力,」哈佛大學公衛學院的流行病學家哈納吉(Bill Hanage)並非唯一這麼想的學者。多數受訪者告訴《紐時》,他們相信在紐約布魯克林(Brooklyn)、印度孟買(Mumbai)部分受疫情重創的社區,如今已實現群體免疫,不會爆發第二波疫情。
印度研究人員日前在孟買進行的隨機採檢結果顯示,高達57%的貧民窟居民都驗出了新冠病毒抗體;布魯克林的猶太區今年3月爆發嚴重社區感染,一個月內衝破數千人確診、數百起死亡病例,當地護理師馬庫斯(Blimi Marcus)說,那段時期太過痛苦,記憶中彷彿破了個大洞,但在近兩個月,當地醫療院所只有不到1%採檢者驗出陽性結果,同時在近8成患者體內驗出抗體,「不知何故有種自滿的感覺......彷彿我們都得過了(病毒),所以現在很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