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是可知,為什麼蔡英文能如此理直氣壯的大聲回嗆,這對她和民進黨都是最低原本的政治獲利之舉,頂多忍受總統沒風度之譏,然而,「容人無量,納言無度」屬政客常態,當然是掌權者的常態,民進黨蔡政府可以用《社維法》移送批評政府的言論,能用政風調查對居家檢疫者採檢的基層衛生局,NCC能對民營媒體的董總人事說三道四,甚至以此做為換照要脅…,回駡前任算是最客氣的「基本款」。
不過,蔡英文做為現任元首,同樣無法迴避「不要在內部找敵人」的責任,「視異議為敵」,幾成蔡政府的膝射式反應,若非檢調偵辦立委收賄案,「無上限廻護自己人」的防護網,簡直滴水不漏。然而,「異議」是民主社會的正常機轉,也是治理的防腐劑,執政者面對批評,「有則改之無則嘉勉」才是應有的反應,就這點而言,蔡英文沒能從她亦師亦父的前總統李登輝學得一、二。「卑躬屈膝」是民進黨、蔡英文硬貼在馬英九頭上的標籤,對異議者扣紅,也是民進黨習慣成自然的攻擊招式,但不論如何攻擊,改變不了兩岸關係的確惡化的事實,海峽可能起戰事,不再是遙遠的「歷史」,而是中美一念可能成真的噩夢,如何化解危機?是蔡英文的責任,不是馬英九的義務。
主張「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馬英九是敵人,主張「兩岸一家親」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也成了「黑人」,但是,在民主國家的「內部」,他們都是對台灣安全、兩岸關係用心盡力之人,蔡英文、民進黨、蔡政府做不到的事,不能禁止他人努力;蔡英文對「首戰即決戰」聽不入耳,却忘了這是她所設置的國防安全研究院評估報告中的引述,紀念八二三砲戰陣亡將士之際,她腦中若曾浮起當年八二三,「第一擊」的二小時就是五萬七千發砲彈,或許就不會輕易說出「台灣承擔第一擊」,以待國際聲援。
首戰是不是決戰?其實不是議題,只要北京真動手,就必是決戰─問題是決戰時間會耗多久?台灣能不能承擔「第一擊」?也沒有太多想像空間,只要出擊,難免血肉模糊,台灣不能撑也得撑,比較難堪的是,中美對抗的夾縫中,台灣能有的選擇不多,蔡英文固不畏戰,却不能不思考「避戰」的必要。對心心念念在台灣的前後任總統而言,互嗆得興緻盎然的同時,不能不考慮:沒有對話只有互駡的「內部關係」,於兩岸關係肯定沒有一丁點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