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又天專欄:流行歌曲詞學七字令

2017-07-16 06:25

? 人氣

凡事不要太強求:七字令編到六個字,已經講完了,還有什麼好補充?如果為寫而寫,就是硬湊,就要僵化,所以馬上想到「凡事不要太強求」,然後發現,創作正是這個道理──前面愈講愈繁複,愈來愈精嚴,最後卻給你放鬆一下,顛覆一下,出格一下,這樣,就有餘地和餘味了。縱觀文學史、橫看演藝界,每當一種文體、曲風、類型劇發展到成熟,觀眾就容易失去新鮮感,作者和作品也會愈發「有樣學樣」而少了「沒樣自己想」的新意、銳氣,和那種混沌初開的神妙。所以我們要適度的放鬆、歸零,唱唱反調。寫歌唱歌不是考科舉,不必向應制詩賦那樣一切都按規矩來,規矩我們自己訂、自己打破,一切還是要看我們到底想表達什麼、想給觀眾什麼感覺;把握好核心的「比」和跑不掉的「開合」,我們便可不拘泥於成法,而跟著感覺走,就自然做到對,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活法」。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這七字令好像也沒什麼了不起,每一方面都有前人講過,可我真的是到這兩年才把這些全部貫通。現在你給我一首歌,無論是經典的三四十年代老歌、前衛的實驗作品,還是奇葩的〈江南皮革廠〉之類,我看一遍、聽兩遍,再多找些類似作品來比較,便能從大體到細節來分析出一些確實可供創作者參考的意見。這可是非常的不容易啊。

回頭翻《流行詞話》與我更早之前寫的樂評,常有廢話、溢美或過度的貶斥、輕率的批判;那要怎麼寫才可以比較不廢?如何兼顧主觀與客觀,不刻意搏出位,也不說平庸的套話?每寫一篇,每多認識一位作者、一種歌曲,我都在想這些。如今整理出來的原則,也就是一套「三五七」:

三個前提:(1)文化產業爭奪的是每個人的時間;(2)流行的關鍵是「和人有關」;(3)人性既想要與眾不同,又想要他人認同。

五級位階:直覺>高級的意識型態(哲學/美學/主義)>中級的專業技能>初級的實際需求>直覺。

七字令:就是前面這首。

以上這些,都是我自己整出來的,不知道有沒有前輩學者提出過,我也不知道這些除了傳統詞學以外還有哪幾家學派的影子。通常我們讀碩士、博士,要寫論文,都要引用一下學界當令的理論,把自己的看法掛靠到那些上面,求個方便、體面和安心。因為,如果你說「這是我自己想的」,沒有權威支持,人家憑什麼信你?我們大多數同學是不敢冒著這種恐懼去自創一家言的,但我就這麼幹了。這也是因為,現代學術界,重研究而輕創作,詳論述而略技藝,除了繼承自古代的傳統詩學、詞學以外,於我就沒有一套合用的。所以,現在這套名堂,就拿出來與大家見真章,如果對您有幫助,那就好;沒有幫助或哪裡犯了錯,我再改,總之是不求體面,但求有實際助益。

20170714-2011-14年編寫的網上雜誌《流行詞話》,共出了五十期。(作者提供)
2011-14年編寫的網上雜誌《流行詞話》,共出了五十期。(作者提供)

然而我具體有幫到了誰呢?我自己算一個吧,和我寄信求過論文的算十來個吧,不少了,凡事不要太強求。必須強求的,是文章千古事;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而在此之外的體面問題,就需要心臟大顆一點了──來一句口號吧:我之詞學,獨步天下!想學嗎?都在這裡了。

*作者台北人,台灣大學歷史系學士,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近現代史碩士,香港浸會大學人文與創作系博士候選人;作家、歷史研究者、也是漫畫工作者。2013年創辦「恆萃工坊」,目前的產品有《易經紙牌》和《東方文化學刊》。

喜歡這篇文章嗎?

胡又天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