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在進口豬肉與牛肉的政策上未來將有所改變,依相關談話與報導重點政策改變為二:
1、未來進口豬肉可含安全容許值以內的萊克多巴胺(瘦肉精)
2、三十月齡以上的美牛可進口
這次開放不會是無緣無故的,行政院記者會背板上很清楚地提到這項措施與走進自由貿易與接軌國際有關。國際經貿談判,各方都在追求己方之最大利益。但談判雙方都知道不可能只求己利而完全不讓步,最後得看這讓步讓得值不值得。今天文章沒有要談最終政府的目的與追求的目標為何,而是放重點在此次開放對台灣養豬業與食安可能的影響,而且重點放在第一點「放寬萊豬進口的規定上」。
先來談談農委會在記者會上與之後在臉書傳達的幾個(不夠嚴謹的)資訊:
一、農委會強調「國產豬自給率90%以上,進口豬僅佔不到10%(其中美豬佔13%)。美豬中僅有22%使用萊克多巴胺,算出國人(未來)吃到進口萊豬的機率僅有0.286%」。這0.286% 是這樣算的:10%*13%*22%=0.286%。這算法問題很大,簡單的說背後的假設為未來進口豬的佔比,各進口國在當中的佔比和美國養豬戶使用萊克多巴胺的比例被假設維持在與今日相差不多的程度。這可能嗎?
這當中有多少的可能影響因子?比方說,要是進口萊豬的價格比現今進口豬的價格更有競爭力,要是台灣消費者其實更在乎價格而不是微量的萊克多巴胺又或者消費者因為缺發資訊無從選擇(比方說外食時),那這進口(萊)豬的比例在未來往上增加是有可能的,也就是說吃到進口萊豬的機率比農委會現在算的那個機率高是有可能的。不過美國現在幾大肉品公司也開始不用含萊克多巴胺的肉品了,有可能因此讓美國養豬戶未來減少使用萊克多巴胺,那這樣的話美豬中含瘦肉精的比率可能下降,可能因此小於現在農委會提到的22%。
完全不考慮這些(及其他)可能影響因子,僅用現行的佔比等資訊去做推算,明顯是大意了。
二、農委會也強調「國人愛吃的豬肝、豬腎、豬肺」完全沒有從美國進口。行政院發言人也說(依據Yahoo新聞)「台灣民眾並不會購買冷凍的豬肝、豬腎,都購買溫體為主,因此沒有業者進口」。同第一點,這是現有資訊。不代表以後不會有。業者會不會進口,端看有無市場,也就是說最後還是看消費者買不買,消費者的食用偏好有可能都不變嗎?就連去哪購買肉品也有可能會有影響購買行為,因為進口肉品為冷凍食品,可能多在大賣場超市等售出,如果未來世代更偏好進大賣場買而不是去傳統市場,那多買冷凍冷藏肉品而非溫體肉品的機率也是可能更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