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際上,「矽盾」為澳洲籍記者艾迪森(Craig Addison)於2000年9月,在《國際前鋒論壇報》(IHT)發表《矽盾:台灣面對中國攻擊的安全屏障》(Silicon Shield: Taiwan’s Protection Against Chinese Attack)一文提出,該文認為台灣在全球資訊科技、數位經濟硬體供應鏈舉足輕重,類似科威特的石油,因此當中國大陸意欲以軍事行動侵犯台灣時,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先進國家會保護台灣,不受中國大陸軍事攻擊,以保護科技產業鏈。
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矽盾」提出的背景是,大陸工業正在加速階段,伴隨經濟成長,民族自信也同時提升,而美國不論在軍事、高科技產業勢力仍強大,因此中美在政治外交關係上處於既摩擦但又不得不合作狀態。
比如1990年代的「銀河號事件」、美機轟炸中國駐南斯拉夫聯盟使館的「五八事件」都引發大陸境內強烈的反美情緒;但另一方面,2000年美國也想進入中國大陸市場,因此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Bill Clinton)與中方簽署《美中關係法》,給予中國大陸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地位。
在如此中美氛圍中,台灣迎來第一次政黨輪替,民進黨陳水扁上台,讓兩岸關係處於緊張且摸索的階段。同時,民進黨政府在注意到半導體產業的能量外,也觀察到西方輿論風向,因此推出「綠色矽島」作為國家發展計劃的核心。
中美之爭才是真問題
不過,20多年後的今日,在中美競合格局且伴隨科技戰的聲浪下,「矽盾」的老灶再次被燒起來,但必須注意的是,經過20年的消長,中美雙方的國力產生根本變化,兩岸關係也來到新階段,因此現在使用「矽盾」說法必須有更複雜的思考。
首先,一個變化是,半導體產業經全球分工演化而成,儘管擁有技術,但如果沒有各地的製造、消費帶動,產業不成氣候。比如美國雖然擁有技術,但必須仰賴亞洲地區生產;大陸雖然技術仍相對落後,卻是作為首要的製造基地、潛在的未來世界市場。所以中美雙方在半導體產業並非完全對立的鐵板,而是像鎖鏈般互生互賴。
因此,就產業而言,如果以防衛中國大陸進行佈局,對長期發展不利,反凸顯政治意識形態過多地涉入發展。
其次,必須認識到大陸的發展速度。2000年左右,中國大陸科技業發展正在起步,今日回頭看,不論是汽車、造船、化工、面板與手機等製造皆無法繞開大陸這個生產基地。雖然目前大陸在半導體技術仍與美國有段差距,但不容忽視大陸趕超的決心。比如中國科學院近期在5奈米光刻技術上有了進展,顯然已意識到自主研發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