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東縣小琉球是盛夏遊憩的熱門地點,垃圾量卻也隨著旅客來去逐漸增高,七月初有團隊拍攝小琉球海域一帶的「寶特瓶海」景觀,引起關注。屏東縣環保局為解決海洋垃圾問題,積極配合行政院環保署近年所推動的「海洋垃圾治理策略」,近日更召集志工及相關團體下海清理小琉球一帶的「寶特瓶海」,也透過宣導活動希望能有效維護島嶼及海洋的生態環境。
小琉球的「寶特瓶海」 來自四面八方的海洋垃圾
屏東縣環保局表示,近年來小琉球成為熱門旅遊景點,觀光人數逐年攀升,每年約增加35至40萬人次,雖然提升了地方的經濟效益,但同時也造成了島區的環境負荷。除了觀光人潮所遺留的人造垃圾外,由於小琉球位於北太平洋環流區及黑潮流域,該島區海灘、海底還會有不少隨著海洋潮流帶來的境外海洋垃圾、本島海漂垃圾,因此,小琉球的環境保護工作刻不容緩。
七月初,關心海洋生態的「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臉書專頁:島人。Islander)在豪雨過後於小琉球當地海域拍攝到了「寶特瓶海」的景象,引起媒體報導及關注,讓政府當局及民眾深刻地意識到海洋垃圾問題的嚴重性,而屏東縣環保局也在16日結合當地海洋志工及大仁科大潛水團隊,一同下水清理,所獲得的「成果」十分可觀,團隊共清理了寶特瓶25公斤(大約125支)、廢棄漁網35公斤、電池(車用1個)15公斤及其他廢棄物132.2公斤。
海洋不分國界 共同正視海洋垃圾議題
行政院環保署在2015年曾進行「臺灣海域污染清除處理調查計畫」,挑選了全台六處港口、河口及岩岸地形區域,以人員潛水的方式展開海底垃圾的調查及清理作業。根據調查計畫顯示,台灣周遭海域的廢棄物以鐵鋁罐件數最多,其次為塑膠類製品(袋子、瓶罐),也有廢棄輪胎、漁網或其他較大型垃圾。而環保署也在調查計畫後,期望能以計畫結果拋磚引玉,以及提供相關補助,讓地方政府協助清理周遭海域的垃圾問題,也從源頭管理垃圾量,希望民眾在休憩時能妥善處理人為製造的垃圾。
而在國外,同樣也有相關團體及倡議人士積極從事海洋生態的維護工作。著名的「海洋吸塵器」(Ocean Cleanup Array)發明人、海洋潔淨基金會執行長柏楊.史萊特(Boyan Slat),年僅23歲即積極參與海洋廢棄物的議題,近年更希望透過海洋吸塵器、以估計約五年的時間來清除太平洋的垃圾帶。有別於傳統以船隻拖網作業的方式清理海廢,耗時長、也有可能捲入海洋生物而不小心破壞生態,海洋吸塵器則是以「漂浮柵欄」(floating screen)的方式進行,不會產生鳥或海龜被纏住的問題,浮游生物也會隨海流從漂浮柵欄下方通過而不受影響。
屏縣環保局雙管齊下 解決海洋垃圾問題
今年,屏東縣環保局魯臺營局長表示,屏東縣將會配合環保署所推動的「海洋垃圾治理策略」來解決屏東及小琉球等地的海洋垃圾問題。治理策略分為2大部分:其一為海洋垃圾的源頭減量,加強推動「限塑」、「減塑」政策,透過減少塑膠類製品的使用,也透過辦理相關教育宣導活動,呼籲民眾勿任意拋棄垃圾、且從源頭減少塑膠類垃圾。其二是海洋垃圾的清除處理,邀集轄內漁船、遊艇等海上作業船隻,在能力範圍盡可能將產生之廢棄物攜回妥善清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