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快訊
20171031-SMG0035-快訊小紅條兒

窮人悲歌:不只收入低,物價也漲得比人兇,難怪貧富差距愈來愈大!

2020-12-22 07:50

? 人氣

雖然政府總說物價溫和平穩,但低所得家庭面對的通膨壓力,其實比有錢人還要高。(示意照,非當事人,盧逸峰攝)

雖然政府總說物價溫和平穩,但低所得家庭面對的通膨壓力,其實比有錢人還要高。(示意照,非當事人,盧逸峰攝)

不久前,主計總處公布最新的家庭收支調查,依據五等分位法,去年最高20%家庭每戶的可支配所得213.8萬元,最低20%家庭每戶只有35萬元,兩者相差6.10倍,這個數字已經創近7年新高;中研院院士朱敬一也在演講場合上,揭露我國貧富差距日漸惡化的殘酷現象。(延伸閱讀:台灣最有錢的1%家庭,財力究竟有多驚人?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可支配所得」指的是收入總額減去非消費支出之後(例如社會保險、稅金、罰款、捐贈、利息及其他移轉支出),可以用來支應日常生活開銷或儲蓄的餘額。

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原因難以一言道盡,根據主計總處的解釋,隨著經濟發展、人口老化及家庭結構改變,所得差距擴大乃時勢所趨,其他國家亦是如此。但有論者認為,2017年的「稅改」大幅調降股利所得稅率,正是促使富者更富的重要推手。(延伸閱讀:風評:所得差距拉大與稅改關聯大)

透過這份家庭收支調查,我們可以窺探貧富之間的差距,但這還只是所得矮人一截的「先天問題」,如果算上物價因素,恐怕又是另外一段讓人感傷的情境,因為低所得家庭面對的通膨壓力,其實比有錢人還要高。

為何民眾對於物價下跌無感?

主計總處每個月定期發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長期以來官員口徑一致,總說「國內物價溫和平穩」,好似無風也無雨,但為什麼多數民眾怨念仍深?

通膨率反映的是家庭部門消費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例如摸得到的衣服、香菸、手機、柴米油鹽醬醋茶,以及看不見的房租、水電燃氣費、學雜費、通訊費;至於勞健保、稅賦、股票、房地產則不屬於查價範疇。(延伸閱讀:今年疫情這麼慘,哪些人的薪水不減反增?

這些物價有漲有跌,涉及因素包括經濟情勢、消費能力、天候狀況及國際原物料價格等,整體而言就是供需拉鋸的結果。只不過,許多人都是「只看漲不看跌」,加上購買的內容及頻率不同,而且可能差異懸殊,導致每個人對物價漲跌的感受有所落差。

舉例來說,蔬果、雞蛋、泡麵、鮮奶、衛生紙等民生物資單價便宜,占CPI權數不會高到哪去,但是因為消費者經常購買,只要漲價就「很有感」;反觀久久才買一次的3C電子產品,價格變化往往受到忽視。

你的通膨不是我的通膨

除了購買頻度,有錢人和窮人的消費結構也大不相同,低所得家庭的主要支出不外乎是房租、食物,高所得家庭的消費項目則以交通、娛樂、教育為主。

雖然近年通膨走勢還算「健康」,但若對照「所得層級別物價指數」,可以發現高所得家庭的物價漲幅幾乎低於整體平均,低所得家庭的苦日子卻是雪上加霜。

近年物價變化。
 

如此窘況,就算身處物價連月下跌的今年也是一樣。1~11月整體CPI跌幅0.26%,跌價項目集中在交通、通訊費率,這剛好是有錢人的主要支出,以致高所得家庭CPI跌幅達到0.37%。

而在另一方面,食物類、衣著類、居住類價格依然攀升,光這三項就佔了低所得家庭消費比重超過六成,使得他們對於物價下跌幾乎無感,CPI跌幅僅0.08%。

統計數據縱然無辜,但不難想見,原本收入已經比人還少的家庭,卻得承受更高的通膨壓力,實質購買力每況愈下,面對物價溫和平穩的說法,搖頭不認也是人之常情。(延伸閱讀:救了市場,卻害窮人更苦


責任編輯/周岐原

◎加入《下班經濟學》粉絲團,給你更多財經資訊 

◎訂閱《下班經濟學》YouTube頻道,精彩節目不錯過

喜歡這篇文章嗎?

林彥呈喝杯咖啡,

告訴我這篇文章寫得真棒!

來自贊助者的話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