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叡人說,張景森在政府裡為什麼那麼強,「總統府副秘書長居然比行政院政委小,為什麼會這樣?」他不是局內人,不知道內情,但「顯然他們(蔡政府)內部需要整頓」,民進黨的本質比較親資本,但「沒有那麼『右』」,假如蔡仍有改革意願,假如政府有要改組,他希望她能有「政治sense」的「策略幕僚」,來協助她整頓內部,蔡英文有很多良善的用意,但她的團隊比較沒有「政治型」的成員。
吳叡人指出,從事社會運動比較可以無限上綱的訴求理想和理念,一旦執政,就要考慮很多的問題,平衡、折衝複雜的利害關係,這需要很高的政治操作能力,以能判斷在什麼時間、用什麼方法、手段、與誰溝通、交換,達成目的,他希望蔡英文有懂得政治技巧(skills)與步調(pace)的幕僚。
「蔡若有政治幕僚,處理傳統領域問題時張景森會變成小政委」
他也再舉張景森在原住民傳統領域議題所扮演的角色為例指出,如果蔡英文有政治幕僚,當時就會想辦法讓張從「大政委」變成「小政委」,事情就可能可以解決;如果張在改組中被換掉,他相信這會是蔡政府要推動改革的一個指標。
吳叡人說,社會粗分為以國家、政黨為主的政治社會、重視私人利益的市場、以及追求公共利益的公民社會,這3大塊,不可能缺乏任何一塊,如果沒有人從事經濟活動,就沒有產出,也就沒有資源可以分配,如果沒有政治部門從事合法的資源分配,就會發生衝突,而如果只有從事政治、經濟活動的人,就會變成只有追求權力以及私利,沒有公共利益的社會,這3者各有功能,也互相監督。
他認為,從事社會運動者的思考方式,通常會與政治部門工作者不太一樣,這是某種「先天上內在的矛盾」,他長期在公民社會,現在批判民進黨政權的作為,與其說他是在罵誰,其實是在「自我檢討」;台灣的公民社會對政治的態度已經很成熟,知道從事社會改革,一定要有政治領域的代表,而且社運團體並不附屬於這些政治代表,而是與他們形成「對等的、議題式」的結盟,但公民社會的力量仍不夠,所以「到現在沒有辦法產生我們期待的政治代表」,只能有次佳的民進黨政權。
「台灣仍未出現左派政黨,有歷史及結構性問題」
吳叡人指出,台灣為何沒有出現強大的左派政黨,一方面是「我們努力不夠」,一方面是歷史造成的,從日治到國民黨政府時期,都在鎮壓左派思想、運動,過去這幾年來才有強調公平正義議題的公民社會運動興起,這是經過漫長歷史空白後才終於出現的本土進步土壤,公民社會到現在還沒辦法產生自己的政治代表,是正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