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投書:躊躇不前的宗教法制本土化─從滅香流言談起

2017-07-23 06:10

? 人氣

民進黨立委蔡易餘、江永昌、蘇治芬、莊瑞雄等人舉行「尊重宗教自由,環保減香不是禁香」記者會,並邀請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左起)、內政部民政司司長林清淇、奉天宮副董事長林秀琴出席。(蘇仲泓攝)

民進黨立委蔡易餘、江永昌、蘇治芬、莊瑞雄等人舉行「尊重宗教自由,環保減香不是禁香」記者會,並邀請環保署空保處副處長謝炳輝(左起)、內政部民政司司長林清淇、奉天宮副董事長林秀琴出席。(蘇仲泓攝)

此次「抬轎上凱道」雖然已在集會遊行負責人宣布改為舉行「宗教嘉年華」活動後,中央與地方執政團隊暫時解除「滅香、滅道」流言風暴,然而伴隨而來的「宗教團體法」立法爭議,卻不是突如其來的話題。事實上,宗教法制本土化芻議已在我國行政、立法以及學界努力之下耕耘超過40年。不過,從過去黨國威權走到今日全面保障宗教自由基本權的時代,從20世紀前葉、民國18年「監督寺廟條例」到 21世紀台灣本土宗教法制躊躇不前,筆者嘗試從歷史學、社會學與法律學著作綜合思考,分析此次流言爭議。

透過<Google新聞> 追蹤風傳媒

非佛非道 本土民間信仰的多樣性

耶魯大學歷史學者Valerie Hansen認為靈驗所攸關的「神明力量」是一個由自然力量,到市場力量,再到國家力量介入的「神明化複雜過程」變化。供奉民間神祇的廟宇曾遍佈各地,到11世紀末年,朝廷開始向神祇賜額封爵。在當時商業革命的過程中,以前只擁有自然力量的神祇們,開始擁有了市場力量。由於歷朝皇帝的冊封,關雲長變成武聖,林默娘變成天上聖母,吳夲成為保生大帝,郭洪福成為廣澤尊王…等等。

庶民拜關公驅瘟疫、商人拜關公為財神、黑社會也崇拜關公的義氣而治安機關拜關公為正義之神。人們想要神明呈現何種面向,正是自然力量、市場力量再到國家力量的展現。而各個地方忠孝節義其人其事,使得王爺崇拜觀念深植人心。這些民間信仰到目前為止還是無法有一個確切的範圍,但如果人們虔敬的相信,我們是否也應該承認一切宗教信仰只能描繪,無法界定!

本土民間信仰的成形     

中國移民早年來台都需渡過有「黑水溝」之稱的臺灣海峽,俗諺有云「十人來臺,三在,六亡,一回頭」,可見漢人脫離原鄉來到台灣開墾的決心。縱使進入臺灣移墾拓荒,潮濕瘴熱、水土不符以及疫病流行,在醫療資源缺乏的情況下,閩南文化原始「好巫尚鬼」觀念結合原鄉神明信仰就成為先民生存的慰藉。

對比中國文化大革命的浩劫,民間信仰雖經歷日治時期神道教的壓抑,但卻在台灣本土逐漸成形,獨樹一格,從遶境遊行隊伍的五彩繽紛、到神像藝術精緻程度可見一班。

來台移墾與定居的漢人,除了帶來農耕技術維持基本生活之外,為了精神信仰的實現,鬼神崇拜與祭祀活動,在聚落或村莊成形後逐漸將原鄉神祇作爲集體祭祀崇拜對象,除了凝聚感情建立生活秩序規範之外,也凝聚鄉里意識。漳州人拜開漳聖王,泉州人拜保生大帝、客家人則拜三山國王。也因為早期移民渡海來台,所以媽祖海神信仰興盛。而土地公祭拜,也說明漢人祈求開墾土地受到保護。

關鍵字:
風傳媒歡迎各界分享發聲,來稿請寄至 opinion@storm.mg

本週最多人贊助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