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從中國開始的新冠疫情,一度讓中國被迫封城,影響到許多在當地設廠的外國企業。日本政府因此決定出資幫助日企撤離中國,構築更為安全穩健的產業鍊。《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目前已有1670間在中國設廠的日本公司申請補助,申請金額比起政府規劃的預算高出11倍之多。《日經》指出,由於勞動成本上升,在中國設廠的吸引力早已大不如前,加上中美之間的新冷戰,讓不少日本企業「就算沒有補助也要離開中國」。
根據經濟產業省的政策說明,這次新冠疫情讓日本「產業供應鏈的脆弱性」與「生產基地過於集中」的問題日益突顯,為確保產品與材料的順利供應,因此在2020財年的追加預算動用其中2200億,協助日本企業撤回日本。今年7月,日本政府曾公布首批日企撤離中國補貼計畫,共計57間在中國設廠的日本企業將獲得574億日幣的補貼;另外30間轉往東南亞設廠的公司,則在另一項共計235億日幣的補助計畫中獲得支持。
建構「更具韌性」的供應鏈
經濟產業省指出,對於民眾健康與生活至關重要的產品與材料,在這次疫情中特別獲得重視。因為新冠疫情初期,日本就一度完全採購不到口罩的原物料。日本政府希望藉由補助企業遷離中國,建立起更具韌性的供應鏈,並且促進生產基地的多樣化。不過首輪僅有90間企業申請的這項補助,第二輪卻湧入了1670間在華日本企業申請,如果全部獲得補助,補助金額將上看1.76兆日幣,是預算餘額的11倍之多。《日經》指出,目前第二輪申請已經截止,10月份將由外部專家審查後選出第二輪補助名單。由於太多日本公司想要撤走,《日經》甚至形容「日本企業正在排隊離開中國」。
日本政府的補助條件有二,包括生產據點集中於特定國家,或是對國民健康有重要性的產業(無論是成品或者材料),補助上限為150億日元。 不過今年7月獲得補助的日本企業類性,遍及電子電器、航空零件、汽車零件、化肥、醫藥、造紙、資訊、光學、原料加工等,包括夏普(SHARP)、塩野義製藥(Shionogi)、泰爾茂(Terumo)、鐘淵化學(Kaneka)、信越化學(Shin-Etsu)、住友(Sumitomo)橡膠、硬碟機用玻璃基板龍頭廠HOYA、 家居用品製造商愛麗思歐雅瑪(Iris Ohyama)等知名企業。
中美貿易戰,日企先走為快
《日經》指出,雖然日本政府過去也曾透過補貼來吸引製造商回國,但這次的不同之處在於「大環境更為不確定」。尤其是在中美貿易戰期間,經濟安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來的更加重要。早稻田大學的經濟學教授戸堂康之表示,保護主義政策在新冠疫情之前就已形成風潮,新冠病毒大流行更是加重了這種趨勢。一位獲得補貼的業界人士對《日經》表示:「就算沒有拿到政府補貼,我們也決定要離開中國。」
中國學者司令則對《自由亞洲電台》表示,新冠疫情讓許多國家意識到不能將產業鏈全部放在中國,必須重構產業鏈。「不僅是這些企業從中國撤離,很多在異國投資的企業,涉及到醫療行業的都出現了回歸本國的趨勢。其實世界很多國家看到中國拿著口罩進行政治要挾的時候,這些國家都推出政策,讓該國企業回本國。」
《自由亞洲電台》指出,2018年中美貿易戰開打後,日本企業便開始撤離中國,像是奧林巴斯(Olympus)宣佈在華停工、歐姆龍精密電子關閉蘇州工廠、日本電產(Nidec)將產線轉移至墨西哥、三菱重工將部分產線移回日本、東芝機械從上海轉移到泰國、愛麗思歐雅瑪公司遷到韓國仁川、夏普電器產線班到越南。包括松下、尼康、索尼等知名企業,也陸續將產線從中國撤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