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社與法操22日針對「司法改革如何落實轉型正義」舉辦講座,現場邀請台灣高等法院法官、司改國是會議委員林孟皇、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薛化元、東吳大學法律系博士生鄭光倫、律師高涌誠與洪偉勝等與會討論。林孟皇等人主張民主轉型後司法也要除垢,有些人過去曾是國民黨整肅的幫兇。
以上提到的名字都是2016年模擬憲法法庭第三屆的參與者,筆者身為這次活動的法庭之友參與的感覺,大多數主張轉型正義的人,包含上面各位法學素養深厚的先進都對這段歷史非常的陌生,也完全無意探討長時間處於準戰爭狀態的下的背景與環境是什麼。如此忽視對整個歷史現場的重建,使得當代台灣所謂的轉型正義,經常高高在上脫離歷史現場的實際,變成了法學德文翻譯比賽的概念法學操作場。
東吳大學法律系博士生鄭光倫也呼籲司法轉型正義最重要的是,將政治檔案公開讓加害者的面貌會越來越清楚,在我們確認加害者面貌後,可以再去討論是否可以把他趕下來,至少在現階段可以阻止他出任重要的職務。
且不說在1980年代以前能擔任加害者的公務員,現在未滿65歲者仍在服公職者幾希。鄭光倫的說法除了少數幾個人如與大法官錯身而過的某要員以外,基本上毫無實益。現在有一個最嚴重的問題是,到底甚麼是國民黨的整肅呢?
就如同在台灣流傳多年的,某個嘲笑法官對社會經驗絕對無知的經典笑話說的,當法官看到警局的筆錄上寫「應召女幫客人吹喇叭」的犯罪事實記載,會直覺地問:「該喇叭為何未扣案做為證據?」
不知道「幫客人吹喇叭」是什麼意思,照樣敢辦性交易的法官,近年來因為各種相關知識的豐富流傳,基本上早已絕跡於台灣了。但現在發生的新狀況是,不知道當時這是個血與火的戰場,而且在戰場上到底在具體發生甚麼事情,但卻很勇敢地吹起轉型正義的喇叭。
在我們確認加害者面貌以前,難道不應該先確認一下受害者的面目嗎?
最近剛好有一則新聞,台灣公民團體沃草做的解嚴網站「你是戒嚴時代的誰呢」,讓參加的人根據不同題目的選項會得到不同下場,但是對白色恐怖受難者有這樣的定性。
一開始出現的名單上的第一組受難者,是張敏之等7位在白色恐怖知名大案713澎湖案的受難者,這沒有問題。可是下面出現的名單就讓許多對這段歷史有基礎知識的人,愈看愈感到疑問。
最近台灣的國府海軍史學家姚開陽先生剛剛出了一本關於民國海軍重要著作< 1949大叛艦>,梳理了在大陸遷台之際數十艘各型海軍艦艇叛逃(或稱起義)投共事件,一一整理出了相關的名單。可以發現在把兩份名單相對應以後出現有趣的結果:毛却非與張紀君是美頌艦少校艦長與幹部,兩人是在美頌艦準備叛變劫艦投共,被艦上其餘不願意起義的官兵聯手鎮壓就擒以後,理所當然地受到軍法審判而被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