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貿易的反彈速度比2008年金融危機後快得多,這提振了全球經濟部分領域,也打破了有關新冠疫情可能導致全球化永久性倒退的預測。
今年稍早,當新冠疫情爆發時,國際商品貿易遭遇了從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以來的最大同比降幅。經濟學家針對貿易保護主義抬頭髮出了警告,並且有些公司表示將重新評估容易受到意外衝擊的海外供應鏈。
本文為風傳媒與華爾街日報正式合作授權轉載。欲看更多華爾街日報全文報導,請訂閱特別版華爾街日報VVIP方案,本方案僅風傳媒讀者專屬,以低於原價3折以下之全球最優惠價,即可無限暢讀中英日文全版本之華爾街日報全部內容。
當前全球貿易仍低於新冠疫情前的水準,不過已經強勁反彈,根據德國智庫基爾世界經濟研究所(Kiel Institute for the World Economy)計算的數據,到6月份時,今年全球貿易的歷史性損失已經恢復了一半左右。
研究機構IHS Markit追蹤的38個經濟體中,8月份有14個經濟體的新出口訂單實現增長,而6月份只有四個。其他經濟體正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可能很快就會開始增長。
儘管家庭在去餐廳用餐和去電影院觀影等在地服務的支出減少,但卻在花錢購買進口商品,政府發放現金發揮了一定的支撐作用。
中國8月份出口同比增長了9.5%。中國的工廠屬於首批從抗疫停擺措施中復工的工廠之列。據總部在巴黎的數據公司QuantCube Technology,自7月份以來,中國寧波舟山港的貿易量已經超過2019年水準,而且頻率越來越高。寧波舟山港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
韓國9月份前10天的出口僅比上年同期低0.2%。
全球貨運量數據顯示,美國、亞洲和歐洲其他部分港口的航運活動也已恢復正常。隨著貨物需求的回升,有些關鍵航線的運費已經遠高於新冠疫情之前的水準,本月上海至加州的標準集裝箱現貨運費創下歷史新高。
復甦並非隨處可見,全球貿易仍面臨著強大的阻力,包括今年秋季可能出現的冠狀病毒復發。
不過,包括中國、韓國和德國在內等貿易形勢改善的國家,經濟復甦情況要好於更嚴重依賴服務業的國家,不過也有其他因素發揮作用,例如前一類國家在遏制新冠疫情方面也相對成功。
中國有望成為今年唯一實現增長的主要經濟體。巴克萊(Barclays)預計今年韓國和德國經濟將分別萎縮1.5%和5.3%,經濟萎縮幅度遠低於義大利和西班牙等更依賴服務業的國家,預計這兩個國家的經濟今年將分別萎縮9.3%和10.7%。